“就像家电维修市场一样混乱。”徐女士说。
“一个外国知名品牌,在国内被代理销售搞得如此混乱,品牌厂商没意见?”一位曾从事净水器销售的人士私下这样回答记者:“业内有种看法,说这大概就是人家的策略。先放,把市场打开,然后再慢慢收。”这位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在国内,一边做着所谓的“独家代理”,一边贴牌生产、假冒洋品牌的公司也不罕见。
净水设备国家标准缺失
记者了解到,如果十年前你到水处理设备市场,看到的可能多是爱惠浦、怡口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但此行业发展20多年后的今天,市场上中国品牌产品已令人目不暇接。谁去把关,厂家宣称的产品功能是否经得起检验,生产厂家有没有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等等,也成了消费者心中不断“打鼓”的问题。
虽然2011年6月卫生部曾就《消毒、涉饮用水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之前也有《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但在一些业内人士及消费者看来,涉水产品的监管比较欠缺,甚至是“监管部门也刚刚进入公众视野”。
2011年5月卫生部发布公告显示,11款净水器产品在抽检中存在砷超标、菌落总数超标、有机物去除率不合格等现象。而且这次抽查并不包括国产净水器。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听说有关净水器产品的抽查结果。之前她曾咨询过一些部门,不知道这类产品应由哪个部门管。“这类的抽查太少。”这位消费者说。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对净水设备的监管,依据的多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缺失。国内有资质的净水器企业千余家,但无证生产的作坊式小企业却至少与其等量,甚至更多。
在之前一个相关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个别企业通过采购劣质材料、部件来降低净水器产品成本,使产品难以达标。市场上以次充好的行为,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已开始显现,这对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此领域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利益,也促进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位专家建议:一要严格准入,二要加强获证后监管,三要严厉打击无证生产。
监管部门不能缺位
记者了解到,近年讨论饮用水安全问题时,一些专家常常奉劝消费者“有条件多喝些优质矿泉水”。公众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瓶装饮用水呢?对此,公众反应不一。有消费者“如获至宝”、欣然接受,到超市中专挑价格较高的所谓“冰川”、“自涌”、“地下几千米”的“天然矿泉水”买。有的则认为专家应多为普通百姓着想,应为每个普通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都能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献计献策,以免招来替商家“推销所谓优质水”之嫌。
“这些水真的是来自冰川、雪山,真的像厂家说的那么好吗?”将信将疑的消费者也为数不少。
在前不久一个有关饮水安全问题研讨会上,有专家向记者表示,饮用水安全三大保障体系,政府均负有责任。虽然水源、供水等各有职能部门负责,但应建立各级政府对饮用水安全的责任制度。自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看上去主要由个人行为负责,但政府职能部门亦有对市场上的瓶装饮用水、净水器等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并应教育引导公众科学、健康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