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西乡县峡口镇文溪村,一条堰渠自西向东流淌着,水面上白沫,树叶、饮料瓶、塑料袋甚至凉鞋等各色杂物“随波涌动”,水浑浊发黄,并散发着阵阵腥臭。
就在一个月前,沿河的村民们还天天喝着这条渠里的水。
这条渠源起汉江的一条支流牧马河,沿河的村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吃水、做饭、洗衣……几辈人都是靠这条渠生活。可是“人畜粪便也淌到这里,死牛死羊也扔到这里,煮出来的米饭都有一股臭味。”
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水库等水源地取水,供水设备简单,几乎没有净水处理设施,水源水质监测基本处于空白……这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供水环境的真实写照。
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并公布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对出厂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全面进行升级改造,预计总投资4100亿元。
一场水厂的提标改造将正式拉开大幕。
但对于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地区来说,连基本的水厂尚未普及,提标改造则更加遥远。
资本浩大,却仍不知有几许能真正来到若文溪村这样的地方。就算是有些资本到达了当地,在分配格局中也出现了“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状况。
微生物普遍超标
和1985年的旧版国标相比,今年7月1日强制执行的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下称“新国标”),将指标由35项提高到了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此前曾表示,若以新国标为标准,2011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样达标率为79.6%。
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饮用水的水质要求可概括为四个字:安全卫生。其指标之一就是生活饮用水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应经消毒处理。
和主要是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不同,在中国农村地区,微生物超标恰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这些污染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主要来自水源地无序排放的人畜粪便、医院的污水以及腐烂的动物尸体等。
本报记者在西乡县了解到,大部分村子并不具备排污管网,农户的生活污水大多“放任自流”到自然环境中。
在西乡县柳树镇小丰村,还有将近20%的村民用水来自于水井。一口水井供周边数十户人家使用。本报记者在一口井边看到,水质浑浊,树叶等杂物漂浮其上。一位村民说,这水井的水也并非地下水,主要是地表水汇集于此。每天要靠人挑水,全家烧饭、饮用都来自于此。
微生物指标超标,其结果就是很容易引发传染性肠道疾病。
“稍微沉淀一下,烧开了喝,急的时候也直接喝凉水。”据该村村民说,每到春秋,就是村里孩子腹泻的高发季。
NGO国际计划(中国)西乡县办公室副主任周崇国告诉本报记者,经过检验当地水大肠杆菌数严重超标。
据赣州市水文局专家的一项估算,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约为108.2亿吨,同时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降雨时最终被冲刷进入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