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定应 对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预案。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队伍,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组织应急技术培训和应急处置演习,提高实战水平。
6采 取 科 技手段,保护水源地做好 乡 村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规划,优化污水处理与收集方式、处理规模、处理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将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收集系统分开建设,降低处理成本。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蓄水池和生态湿地,力争在防洪、排水、污水治理、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与灌溉利用等的结合上取得突破。
大力发 展 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推广农村新能源技术,遏制农村面源污染严重,提高植被对水源的涵养能力。
建 立农 村饮用水水质及污染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水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增强环境监管的科技支撑能力。
开 展地 下水普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对地下水进行脆弱性分区,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安全、生态补偿机制、水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
7.加 强 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 宣 传 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
制,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倡导生态文明,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各种不文明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加强舆 论 监督,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抓住典型进行剖析,开展警示教育,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加强对 领 导干部、排污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完善环 境 信息公开渠道,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新华日报201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