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也被称为“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质”。1997年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对环境激素下了如下定义:“由于介入生物体内的荷尔蒙的合成、分泌、体内运输、结合作用或分解,而影响生物体正常性的维持,影响生殖、发育或行动的外来物质。”环境激素这一名词是美国记者戴安•达马诺斯于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她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素物质给生物带来任何异常的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形,精子量减少、乳腺癌等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最近日本后生省已正式将环境激素命名为“导致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总称。
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的媒体对生物体的各种怪病及怪异现象的报告增多。环境激素已从专业学术报告和研究领域走到了人们的面前。各种因为环境激素的污染而造成的生物变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水大会”的开幕式上国际水协主席Laszlo Somlyody在致辞中指出:“国际水协,探讨了六个亟待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区分和影响是何种情况。影响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干扰物质正在增加,它们通常在水中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尽管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初见端倪,但在最近才给予定义,这类物质种类的增加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来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人们认识环境激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过程来看,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并非是人类自身,而是先从自然界动物的变异现象开始的,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就详细描诉了在美国佛罗里达洲发生的DDT(滴滴涕)污染,造成鳄鱼数量锐减,雄性鳄鱼的生殖器官发生变异雌性鳄鱼产出的卵大多是未受精卵。英国石斑鱼变性,雌雄一体,日本多摩川中的鲤鱼生殖器异常,荷兰,波罗的海海豹大量死亡等等,环境激素对动物世界已显露杀机。而人类也难逃厄运。有数据表明,即使极微量的环境激素也会导致生物体内分泌失调,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日本东京大学医院妇产科专家堤治教授,对36名患不孕症妇女进行体外授精治疗,他从这些妇女身上取出卵子,并从中取出一些卵泡液,这些卵泡液中都查出了双酚A(内分泌干扰物质)。
我国学者对成年有生育能力的男性精液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我国男性精液量虽高于国外同期检测结果,但下降还是明显的。20世纪80年代,精子质量符合精子库需要的合格人数为70%~80%,90年代合格人数为50%,到2005年为止,合格人数仅为14%,下降的速度是惊人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类生育能力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质)所造成的。当“环境荷尔蒙”进入人体后与细胞中的荷尔蒙收容器官结合,与荷尔蒙一样产生作用,造成荷尔蒙过剩,或是收容器官无法接受本来人体自然分泌的荷尔蒙,其结果是搅乱了人体本来的荷尔蒙,尤其是性荷尔蒙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机能障碍。这种扰乱内分泌系统作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关系到人类的繁殖,关系到今后人类的质与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