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不同于其它环境污染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延续生存的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所以该问题披露不久就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日本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当年度预算中破例拨出170亿日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该问题的研究,环境厅召开了风险对策研究会,并发表了“外因性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问题的应对方针。——环境荷尔蒙战略计划”“SPEED98”。美国环保署于1996年3月开始着手开发食品,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方法,同年8月,欧洲经济协力开发机构(OECD)也开始了内分泌干扰物质的试验方法研究,而被怀疑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日本检查出67种,美国72种,韩国66种,被查出的这些化学物质其中最多的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类物质,有45种。其次是工业用原料,按其结构特性可分为:有机氯化物,特拉津类农药,有机锡化合物,烷基酚类,邻苯酸酯类等。目前对于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像二噁英那样的非意图性物质,则需要一些特殊的对策。
日本环境厅从1974年就开始从水质、底泥、大气、鱼类等为主要对象,对残留在一般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以“化学物质与环境”为题进行了公布。而作这样全面调查的国家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多达760种,其中环境激素67种,而在水体中被检测出有12种。而被查出的化学物质中,以壬基酚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它主要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环氧乙烷醚的形式被使用,目前全世界生产量有50多万吨,而我国的生产量则高达10多万吨。
虽然国际上已经在进行各种研究,而环境激素问题还是刚刚开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鉴于水是人类直接饮用的一种煤介,有必要对上述物质从水源到饮用水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内分泌干扰活性的角度来评价自来水的健康安全性。这将涉及到高度的痕量有机物质的分析,这些物质在水源中的化学,生物分解过程的解析问题在自来水处理工艺中的变迁,特别是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消毒副产物的发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各种能削减内分泌干扰物质危害的方法。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严重,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而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污染都是极微量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缓慢的,一般要10~20年后才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人民网201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