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除了风大,在河套里的地还不得不面对一个可能“颗粒无收”的危险,就是雨大发水,整片地就会全被冲走,那这一年就白干了。
“所以每年政府一亩地给600元补助是旱涝保收的,如果真遇到发大水,哭都来不及。”孙宝刚还告诉记者,他现在因为能给广场打扫卫生,还能再赚点儿,一点儿也不赔。
孙宝刚说,更重要的是现在春秋不用“吃”沙土了,现在是有风无沙,春天也敢开窗、开门了。
为了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几年来整个辽河流域彻底关闭采砂点123处,搬迁河道居民55户,清除保护区内违建245处、大棚66690多平方米。套堤173公里,清理并无害化处理沿河生活垃圾2000多立方米。其中涉及最广的就是退耕还河,一共退耕58万亩,涉及7万余户,20多万人。
种花种草把钱赚
村民打工 两个月能赚5000元
和孙宝刚一样,尝到了辽河治理甜头的还有康平县郭家店村的于艳云,这个村也在辽河干流源头的边上。对于于艳云来说最大的甜头,就是辽河治理给她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辽河治理需要在辽河流域内种花、种树、种草啥的,雇我们都两年了。”于艳云笑着告诉记者,她还是个小包工头,负责联系村里不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农闲的时候去,每年能干两个月,工人每天一般能挣80元,两个月能赚5000元左右。
“我因为是个小包工头,能赚到1万元左右。”于艳云有些乐得合不拢嘴了,“这在辽河治理前可是不敢想的,根本就没有这机会赚钱,明年老板还种呢,都联系好了。”
除此之外,于艳云也不再羡慕城里人逛公园了。
“环境变好了,春秋没有风沙了,河边修得跟公园似的,植被也多,花草贼美,各种各样的鸟,你们去看没?”于艳云笑着说,以前羡慕城里人没事儿能逛公园,现在我们这农村也能逛上公园了。孩子在沈阳上班,她同事听说这边环境好,都说好几回要来了,现在该你们羡慕我们了。
昨日早上,于艳云和丈夫王金友正在院子里铺砖,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风沙了,让院子干净干净,以迎接亲朋好友们来“旅游”。
确实像于艳云说的一样,现在辽河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13.7%提高到了63%,已经初步形成410平方公里的滩地“草原”。
另外,与2009年相比,植物增加61种,鸟类增加27种,鱼类增加6种,大型地栖动物增加95种,保护区生物、生境、种群及多样性明显恢复。最让人欣喜的是,通过近期监测发现,辽河入海口的斑海豹种群在扩大,河刀鱼都开始回游。
岳巍
华商晨报2012-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