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们试图就现有的只言片语对这份“第一处方”初步轮廓进行解读。
首先,《方案》由“环保部牵头”,并由国土部、水利部、住建部共同编制,意味着未来的污染防治责任也由这几个部门共同承担。
一直以来,我国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管理饱受诟病。对此,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宋献方称:“业内有句话,叫‘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在宋献方看来,目前,我国地下水的管理涉及城建、地质、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
“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查监测系统和标准,信息资料也都分别分布在这些部门中。”宋献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涉及机构多,但权力机构责任不明。”
宋献方建议,如果能使各个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会更有利于这项工作。他还指出:“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正如地下水问题必须与地表水结合起来看,因此,由环保部门统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
卢耀如也认为:“《方案》计划建设的监测网,如果光靠环保部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监测网,既浪费又达不到长期积累数据的目的,这就需要利用现有的监测点和数据资料。”
卢耀如强调:“2015年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现有技术下,有机污染物仍然靠人工取样、化学分析的方式进行检测,实时在线监测尚未实现。宋献方认为:“2015年要实现监测网,我们还要加大传感器的开发力度。”
总之,业内专家一致认可这一点,环保部出台的这份方案仅仅为未来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蓝图勾画了一个粗略的轮廓,但释放了政府决心从国家层面推动这项工作的信号。
改变政府“一肩挑”
地下水修复费用昂贵,市场规模被业内专家看好。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无疑是我国环保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无论《方案》细则如何,市场往往对来自国家层面的信号格外敏感。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彭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尽管没有参与制定《方案》,但作为相关行业的一员,仍然非常关注和期待。”
彭勇所在的公司业务范围是环保咨询。他说:“未来当地下水防治措施实施相对成熟时,环保咨询行业将会更深入地参与进去。”
卢耀如回忆,当“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刚刚提出要重点调查有机污染时,澳大利亚一家专门做有机分析的公司马上就看到了商机。
“2006年前后,那家公司派人在上海开了个培训班,把专家请到中国来,仪器也搬来了,我们后来用的仪器和技术就是从那里引进过来的。”卢耀如说。
在他看来,光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支撑费用如此昂贵的地下水调查乃至修复。 “搞分析和监测的企业在良好的机制下就能进来,从打井、监测到化验都可以让企业来做。”卢耀如建议。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水质监测、污染处理、相关设备制造等产业都将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中水质监测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影响着下游处理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