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2009年。这年,村民从浚内沟取水灌溉小麦时,小麦枯萎、死掉。“俺村浇死了800多亩小麦。”大刘村村长刘志军说,全村耕地2300亩,浇死的面积相当于全村1/3的耕地。这次损失,无论村民还是村干部都把矛头指向了浚县的中鹤集团。
这同时也撩拨着多年来潜藏在大刘村村民内心的隐痛——15年来,胃癌、食道癌等病症一直笼罩在大刘村上空。大刘全村2300多人,“村里每年有不低于5‰的人患上了癌症,至今累计有150个人患癌症。”刘志军说,除了癌症,侏儒等一些怪病也在村里流行。
在一些大大小小会议中,刘志军了解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浚县的造纸厂、淀粉厂等企业,但随着造纸厂等企业的关闭,污染源主要就来自中鹤集团了。
地下水受污染,主要是企业为节约成本,通过渗井、渗坑、渗沟等方式排放有害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的。大刘村,以前30多米深的水井还可饮用,现在连灌溉的水井也得打到60米以下。
经过近20年发展,中鹤集团已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用工规模约3500人。村民不敢言说,主要因为有了利益的捆绑——很多村民的家人或亲属都在中鹤集团上班,担心说了对公司不利的话而被开除。而中鹤集团董事长王学军本人就是小齐村人。
中鹤集团目前每年利税超1亿元,这在财政总收入只有4亿元的浚县而言,确实是个大企业。对其“保驾护航”也是自然的,否则,仅环保这关,中鹤集团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小作坊侵蚀“梨乡水城”
一个8岁的小姑娘在一个堆满废旧编织袋、肮脏的塑料加工小作坊院中,呼吸着浓浓的熔化塑料的刺鼻气味儿,一边玩一边吃着零食。身旁是污物遍地、污水四溢的废旧编织袋清洗、粉碎、热熔“生产线”,院外是一洼泛着白色的污水……这是在“梨乡水城”魏县张二庄镇留固村的一幕。据一名塑料加工作坊的工人讲,在魏县张二庄镇及牙里镇,这样的小作坊不下几百家。省环境执法监察局的执法人员用“泛滥”一词形容该县小塑料加工作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发展之无序,指出其环境污染隐患非常严重。
日前,省环境执法监察局接到举报称,这里小塑料加工污染相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在这里,每一个收购点的门前、院内都堆着小山一样的废品:旧编织袋、旧汽车轮胎、旧电视机壳、旧洗衣机壳、旧塑料桶……满载着废旧塑料的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沿途空气中或浓或淡地飘着燃烧塑料的刺鼻气味儿。
据当地人介绍,仅位于牙里镇及张二庄镇就有废旧塑料收购点3000多家。许多收购点是前店后厂,院内就是一个塑料加工作坊。每一个作坊的院内有一个排放废气的烟囱,院外有一个排放废水的渗坑。家庭式的、以废旧塑料收购与加工为业、在充满刺激性异味的空气中呼吸、伴着一个一个渗坑生活,似乎已成为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常态。
在当地,这样的作坊被称为颗粒厂。工艺非常简单:将收购来的各种废旧编织袋经粉碎机粉碎后,送入一个长六七米、宽与高均约1米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