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池中,这个池子被称为“搅笼”,就是将碎料洗涤,清洗后的碎料经热熔后,像拉面条般抽丝、切割成约1厘米的小颗粒,便制成了成品。
洗涤需要水,也要排放污水。一名女工说,收来的编织袋装啥的都有,废旧编织袋上标有化肥、食品、化学品等各种不同的标志。省环监局执法人员说,洗涤编织袋排放的污水中污染物质非常复杂,直接排入渗坑,环境隐患非常大,污染难以控制。
张二庄镇第六店村是河南、河北两省的交界地,因为有些边界犬牙交错,被当地称为“插花地”。就在这个说不清是河南还是河北的地界上,一片绿绿的麦田中间,有一处约10亩的地带上挤着10家颗粒厂。七八个大大的棕色污水渗坑将这片厂区包围着,有的渗坑的水位远远高出麦田。
据魏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讲,这些厂子非常难管:“河北这边给断了电,他们从河南那边接;河北这边去执法,他们说属河南地界。每当遇到环保检查时,企业主就以不属我们管辖为由逃避监管。”
甘肃甘谷废旧地膜变成污染源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田间准备春耕的农民碰到了麻烦:地里的废旧地膜实在难以清理干净。
“一些大片的残膜还容易从地里扯出来,但这小片残膜太难收拾了。”甘谷县大像山镇狄庄村农民狄改鲁累得气喘吁吁。他弯着腰,手拿铁锨,一锨一锨地把地里的残片铲出来,对太小的不易用铁锨挖出来的碎片,他还得蹲在地里拣。“一亩地我前后用了7天才清理完。”
近年来,地膜应用在助推甘谷等干旱贫困地区控温保墒和增产的同时,废膜清理也给村民的春耕备耕带来了麻烦,更给农村的环境保护带来了隐患,这种现象在甘肃干旱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记者采访沿途看到,松散的黄土里混杂着各种大小不一的白色残膜,像是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被拣拾出来的成片残膜随意堆放在马路两侧,肆意在风中飘荡;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淤积在沟渠里。更有甚者,一些农民干脆在路边集中焚烧废膜,空气中常有一股股焦糊味儿。
不仅仅是废旧地膜造成污染,农民的房前屋后,各种丢弃的小食品包装袋、塑料购物袋、牛奶纸袋等随处可见。鲁海军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包装食品下乡,可农村搜集、处置这些包装垃圾的配套设施却远远没有跟上,边远一点的农村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人定时清理。鲁海军痛心地表示,废旧地膜和包装污染正在毁坏美丽的家园,他希望农村也能像城镇一样,普及垃圾搜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让农村环境回归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