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常务副县长才多杰告诉记者,治多县共有可利用草场2800万亩,其中700多万亩鼠害严重。据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治理了几十万亩,但只占全县鼠害面积的一小部分。加之害鼠繁殖快,往往是当年灭了,过两三年又复发泛滥了。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里镇的草场海拔相对较高,牧草长得稀稀拉拉,46岁的藏族牧民诺多对记者说:“我家近8000亩草场,你看到处是鼠洞,牧草长得差、不够吃,我们想尽办法买草,每天喂100多斤饲料,但470只绵羊还是瘦得厉害。”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治多、杂多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泽库等县的草原上,鼠害严重,一些地区几乎寸草不生、土壤裸露,甚至出现“鼠进人退”现象,逼得牧民只得一年四季走圈放牧。
“目前,全省草原鼠害面积达1.2亿亩左右,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危害的重点区域就是三江源地区。”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调研员石德军说。
据专家介绍,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以及高原田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而且其啃食、掘洞、堆土等活动加速了草场退化、地表裸露,导致黑土滩出现,黑土滩再经过自然风化,最终变成沙漠、荒漠。
本刊记者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乡采访时也看到,一垄垄黄沙在大风吹拂下,不断增高加厚,侵袭着牧民草场。黄南州三江源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这里大约有20万亩沙化土地,多年来未进行治理,正不断扩张、蔓延。”
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吕植认为,三江源地区是独特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护“中华水塔”安全意义重大。他告诉记者,通过遥感监测和模型分析,2005年至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指数93.1%没有变化,同时有5%变好,但还有1.9%变差。
“唯一的技能就是放牧”
为实施保护三江源的工程项目,先后有5万名藏族牧民搬离生态脆弱区,开始集中居住。2004年,作为黄河源区首批“生态移民”,与尕查一样,南加与162户群众一起搬迁到了州府所在地大武镇沁源新村。
尽管搬迁后住房、医疗、就学等条件有所改善,但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广大搬迁牧民来说,“生态移民”的身份,使他们朝夕之间成为非农、非牧也非城镇居民的特殊社会群体,面临严重的生计难题和发展困境。
南加告诉记者,由于禁牧减畜,他将原有的70头牛、120只羊全部出售,如今卖牲畜的“老本”早花光了,除去领取国家一定粮食和生活补助外,他家最大的生计仍在草原上:挖虫草、帮牧。
“挖虫草完全靠天吃饭,不牢靠。但我家几辈子都是牧民,唯一的技能就是放牧,也没有其他法子。”南加说,除了挖虫草,他与妻子到其他乡镇给以草定畜户帮牧,干几月下来,人家不过在年底给点酥油和曲拉。
“现在的生活不如草原上好。过去我们家有100多头牛、300多只羊、7万亩草场,吃肉、喝奶、用燃料不花钱,一家人的生活不用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