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一个全国性的死因调查覆盖过之外,绝大多数地方长期没有任何死因报告。
新京报:为什么?
杨功焕:改革开放这30多年,虽然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但公共卫生领域,进展迟滞。直到本世纪初,我国至少百分之五六十的地区,没有死因登记。
比如说2005年的沈丘,不要说死因登记,连死亡的漏报也非常严重。很多小孩或老人死后,家里人是不会去派出所报告和销户口的。人死前的生病医院诊断材料,也不保留。
记得当年,在沈丘时任县长协助下,我们到当地公安部门查死亡登记,粗粗一算,死亡率只有千分之三到四,甚至低于全国千分之六的平均率。凭这个数,当地怎么可能是癌症高发区呢?
新京报:这样恶劣的基础,怎样搜集证据的?
杨功焕:当时在方法学上,我们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基本上是挨家挨户走访,做死因回顾调查。在最早开展研究的河南沈丘、安徽埇桥、江苏盱眙三地,我们每地都在10万人群中进行了死因回顾调查。
新京报:当地政府对你们如此大规模的死因回顾调查,有抵触吗?你们有没有遇到阻力?
杨功焕: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会考虑到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及其他很多事,例如担心老百姓会索赔。他们都是有顾虑的。我们也跟他们讲得很清楚,我们是代表国家,代表卫生部去摸底,做科学研究,不是要去追责。
当时的污染已经太严重,政府官员也想解决问题,所以还是比较配合的。在此前媒体报道最严重的沈丘、埇桥等地,我们也看到当地已经关闭了一大批排污的小工厂。但也看到一些小企业,尤其是皮革厂,还是在运转,偷排污水。
【比对】
污染致病“浮出水面”
新京报:最后怎样直接证明,水污染就是当地居民癌症高发的主因?
杨功焕:我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比对方案。在每一个沿河流域的调查点,我们除了搜集当地居民的饮食、饮水、抽烟、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等数据,还会找到周边远离河道,农田灌溉及饮用水不是来源于淮河水的地方,作为对照,等量的人群,跟踪监测同样的指标。
比如在河南沈丘县,我们的研究区是沙颍河及灌溉网污染的8个乡镇,25个行政村,对照区为没有灌溉渠流经的9个乡镇的44个村。两地区人口分别为4.76万人和4.65万人。三年的数据比较下来,在饮食、烟酒等习惯相当的两组人群中,研究区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患病率,相当于对照区的接近五倍。
这种比对,让水污染的致病因素明显浮出。
另外,这次发布的图集中也可以看出,那些水污染严重的区域,和恶性肿瘤死亡率高的区域,非常高的匹配起来。
新京报:据新京报记者调查,这些年,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治污措施。现在,当地的癌症高发情况,有没有扭转?
杨功焕:2010年,沈丘的肿瘤死亡率是十万分之151,比全国平均水平仍要高一些。回复到常态,还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当地癌症高发的情况,还会持续大约10年。
新京报:现在淮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