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两张地球的老照片,曾经深深刺痛中国人的心。
一张是夜景。从北美大陆到东亚西欧,万家灯火,流光溢彩。相形之下,中国大陆的灯光寥若晨星,一派农耕社会“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清冷。
一张是白天。中国像一只羽毛稀少的雄鸡,伫立在植被茂密的西伯利亚和东南亚之间,吟唱着黄土地渴望绿色的古老歌谣。
30年过去,快速生长的城市灯火,照亮了神州大地。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3%,增长到如今的20%多。发展起来的中国,一天比一天亮起来、靓起来。
然而一片浓云,很快遮蔽了这愉悦的场景。从太空俯瞰地球,中国的身姿变得影影绰绰。2013年著名的“雾霾一月”里,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笼罩,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雾里看花若隐若现,6亿人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呼吸和生活。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飞速发展,增速始终接近或超过两位数。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就像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一样,中国污染问题也突破了既有的先例”……整个世界心情复杂地关注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
挑战是全方位的。《鄱阳无渔》《濒死洞庭》《民勤生与死》《艰难的蒙煤外运》《咸潮考验珠三角》《太湖蓝藻再暴发》《锡林郭勒牧区寻路》《大兴安岭的艰难时光》《春天等来的难道只是沙尘暴》……媒体的一个个大字标题,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经受的考验,刻画得淋漓尽致。
难道经济增长,注定要以牺牲几代人的生活质量作为代价?莫非13亿中国人,注定无法穿越眼前这厚厚的“生态墙”?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