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政府的政策不可能改变人性,但能调整人们利益计算的方式。
经济观察报 华提/文 7月31日,环保部发布6月份及上半年全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三大经济带中,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且污染情况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污染超标天数近七成,约125天也就是4个月污染超标。石家庄的“超标天”更是达到163天,6个月中能呼吸达标天气的日子仅有18天。
在74个城市中,今年上半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4.8%,超标天数比例为45.2%,各城市中,邢台、邯郸等28个城市达标天数未过半。
上述数据包含的信息无疑是严峻的。它告诉我们,在全国重点区域和中国的主要城市中,那里的人们多数近半年要在有害的空气中呼吸、生存,而在其中的28个城市中,甚至要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呼吸不到达标的空气。
环保部公布的这一信息,也可以说为争讼纷纭了很久的北京空气质量问题,做出了结论性的评价。
众所周知,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受国内外关注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报告空气质量以来,北京的蓝天数每年都在增加,比如2009是285天,2010年是286天,2011年说比上半年少了4天,似乎很诚实的样子,但很多人相信,过后还会把这4天找补回来的。
北京人基于感官经验,很长时间里对这些数字嗤之以鼻,在微博上,提起空气质量,总是回荡着愤怒的声音。后来有外国使馆介入进来,发布自己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居然酿成了外交事件。
如今,环保部的“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结论,客观等于为北京空气质量公案做了结案。在与公众舆论长时间的掰手腕中,官方数字败下阵来,常识的力量又一次彰显。今后,北京空气质量的真相不必再用文字游戏费尽心机地去遮掩,如何有效地治理才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
其实,对于空气质量,本来并没有去遮掩的必要。因为空气污染成因复杂,构成综合,并非一时一地一届政府的责任。在同一发布会上,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燃煤、机动车、工业、建筑和交通扬尘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从74个城市上半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呈现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为特征的快速蔓延性、污染综合性和影响区域性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
这一结论,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即如重灾区北京,既有自身的污染源,同时深受近邻河北的殃及。在环保部发布的信息里,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占去7席,省会城市石家庄则高居榜首,河北省2011年的煤炭消费达3.07亿吨,占京津地区的80%。所以,尽管北京近年来淘汰燃煤电厂、重工业外迁、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治理力度不可谓小,但仍然深受牵连,在劫难逃。根据专家估算,河北对北京空气污染的“贡献”在10%到30%之间,特殊气象条件下尤甚。
值得警惕的是,环保部公布的数据虽然触目惊心,但能否振聋发聩,唤起有效行动,并不能乐观。相反,如果不能抱有正确认识,还有可能导致互相推诿、卸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