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通报今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时透露,珠江口与长江口、渤海湾等5大海湾水质极差。这是近两个月来珠江口第二次上环保部“黑榜”,6月初通报2012年全国环境状况时,珠江口也进入“水质极差”行列。
记者翻查近20多年的入海口水质情况发现,从2003年开始,珠江口已经连续11年稳定在最差级别的劣四类海水,而且20多年来总体趋势是在走下坡路。
源远流长的南粤母亲河,何时才能摆脱严重污染而入海的归宿?有广东省政协委员和水环境研究专家呼吁,珠江口长期严重污染,陆源大量排污仍是主因。要科学评估珠江口的承受能力,给出各河流允许的入海污染物容量,从陆源上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近20多年水质下滑,珠江口劣四类海水已过半
在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的深圳湾公园广场远眺,对岸高楼林立,大桥飞架两岸。大煞风景的是,宽阔的海面却不时吹来臭味,海水呈混浊的灰褐色。公园对岸,全省入海河流中水质最差的深圳河,正源源不断地流入深圳湾,最终汇入珠江口。
除了水体视觉上的变化,鱼类等海洋生物也在恶劣的水质中逐渐退却。
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向记者感叹,“离珠江口比较近的河网,水质很差,由远走近会有臭味,水色呈黑色。里面的鱼类种类有几十种,水面鱼量(每平方公里的水面的含鱼量)只有几吨。到珠江上游地区二类水质中,大概有100多种鱼,水面鱼量有上十吨。”
那么,珠江口水质到底有多差?
据环保部通报,我国九个重要海湾中,上半年黄河口、北部湾水质优,胶州湾水质一般,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按海洋水质的监测标准来说,所谓“水质极差”对应的是最低一级的劣四类海水(与江河等地表水水质的标准不同,地表水最差一级是劣五类)。
从广东省近海海域水质示意图上,位居中央的珠江口呈一片深褐色的三角形。这种赫然入目的颜色,对应着就是劣四类海水。除了珠江口外,广东的劣四类海水仅在粤东港湾有零星分布。
记者翻查了1989年到2013年上半年环保部或省海洋部门的环境状况公报,珠江口水质基本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9年,环保部监测认为珠江口水质良好,从1990年到1993年,国家对珠江口水质评价为污染“有所加重”,但这时“加重”的指标,也仅超过国家一类海水而已。1994年到2001年,珠江口大部分指标开始超过二类到三类。2002年,首次有指标劣于四类,从2003年起到今年上半年,珠江口水质开始稳定劣于四类的“极差水质”,仅在数据上偶有波动。
也就是说,珠江口出现劣四类水质,已经持续了11年。监测数据显示,去年珠江口的劣四类海水比例过半,但尚未到六成。
珠三角排污占全省一半,陆源污染物不断入海
对比鲜明的是,环保部通报的上半年环境状况显示,十大流域中,珠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水质为优。去年珠江干流18个国控监测断面中,一到三类水质断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