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达94.4%。
为何珠江水质总体优秀,却在入海口变得“虎头蛇尾”?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适宇认为,一方面是珠江水量较大、流域面积广,位于珠三角的下游污染虽然较重,但综合上中下游来看总体水质仍较好。另外原因是地表水水质的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不一样。“珠三角下游水质一般四类,政府部门对进到珠江口的水质要求也是四类。但四类河水进海后就不达标,变成了劣质水”。
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在淡水中,氮磷虽然达标,但是海水标准中的氮磷浓度要求更严格,海水就往往不达标。“事实上海水四类比地表水三类要干净一些。在珠江口这种过渡地带,特别容易产生淡水达标海水不达标的情况。尤其是河口封闭的海湾,河水海水交流差一点,不达标的情况就容易出现。”
除了水质标准上的差异,李适宇强调,总的来说,珠江口水质差的原因是陆源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处理得不多。
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不久前也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控制陆源污染着手。
李适宇说,珠江口主要污染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污染物量比较大的是可以降解的有机物,其次是氮磷。“虽然氮磷本身不是有毒物质,但是超标会造成富营养化。氮在降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会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使藻类疯长。” 去年,我省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最多,赤潮多发区仍集中珠江口等海域。
李的观点也得到了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印证。该局根据近10年监测数据比较分析,珠江口海域的污染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富营养化仍是珠江口海域海水水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珠三角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沿途接纳的工业、种植、畜牧和生活污水通过珠江八大口门随径流进入珠江口海域共同构成污染。
“经珠江八大口门入海的污染物总量每年约70万吨,入海主要污染物(指标)是化学需氧量、营养盐。其中进入珠江口的广州、东莞、中山的近岸海域水质,以及珠江口深圳海域水质均劣于四类。”去年全省82个入海排污口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沿岸的有41个,占一半。珠三角沿岸海域接纳污水1.00亿吨,是入海污水的主要接纳海域,占全省的42.04%。
近40年鱼类锐减七成,食物链断裂成恶性循环
与江河水污染可能威胁饮水安全相比,珠江口污染对渔业、海洋生物也带来显著影响。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珠江口鱼的种类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200多种,减少到50来种。
李新辉说,跟十年前相比,总体上,珠江四五百种鱼中,有1/3已经很难见到,几乎已经退出珠江水域,还有1/3很少见到。“珠江流域和珠江口的鱼类在种型、数量上不太一样,但总体状况应该差不多。”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恶劣的水质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变。李适宇举例说,入海口有藻类生长,污染物也会使被其吸收,小鱼小虾吃藻类,大鱼吃小鱼,但有些海洋生物对污染物比较敏感,就没有了食物来源,不但使有些生物消失,甚至引起食物链断层。“水质差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