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决策都要进行风险评估权衡利弊。而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的一期工程将相继竣工,但关于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的争论从未间断过。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
9月初,位于北京市南四环附近的郭公庄水厂在建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明年年底前,这里将承接来自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的地表水。届时,京城的日供水能力将增加50万立方米,可供500万人饮用一天。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通水。
尽管,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的一期工程将相继竣工,但关于这一巨大水利工程的争论从未间断过。今年夏天的南旱北涝更是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这个史无前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争论一:气候变化会否导致无水可调
2010年初中国西南大旱,时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刘树坤就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他认为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夏天中国南北方降水的不均衡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的汉水实际调水量并没有原来设想的那么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方案是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立方米,沿途供给44个城市,调入北京的水每年只有11亿立方米。对这个方案,王梦恕一开始就表示反对。他认为,丹江口水库属于汉水流域,其调水主要依靠汉水的水源支持。然而,近几年,因为人口增加、水污染增大等多种原因,汉水水量已经比原设计水量减少了30%。与此同时,陕西省在陕南的汉水支流每年截15亿立方米水量,这就造成了汉水水量的进一步减少。
对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次南旱北涝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降雨量变化,并不会对区域降雨量造成长期影响。像珠江流域,即使短时干旱,常年平均降雨量仍然为1800毫米,而华北地区,即使短时暴雨,常年平均降雨量仍然为800毫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明确否定了短时南旱北涝会导致南水北调工程无水可调的观点。
王浩指出,首先,目前的南旱北涝属于水文的周期变化。中国北方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干旱周期,如果说今后要进入湿润周期,那也只是水文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北方常年干旱的状况,而南水北调是千秋万代的永久性工程,针对的是大时间跨度的总体趋势。何况北方降雨增多只有一两年,是否真的进入了湿润周期还不好说。
其次,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1200亿~1300亿立方米,水源脆弱。从南水北调最终目的地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