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矿物质水”更名博弈
一份关于禁用“饮用矿物质水”名称的征求意见稿在行业内掀起了波澜。受此影响,康师傅、可口可乐旗下冰露等一批生产矿物质水的企业将面临着调整产品、重新定位的窘境。但饮用水行业的一些大企业此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对标准制定影响甚大。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也可能因利益博弈面临变数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办公厅近日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禁用“饮用矿物质水”名称的规定尤为引人注目。
法治周末记者在该征求意见稿中看到,卫计委方面认为,考虑到“饮用矿物质水”名称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具有补充矿物质的营养功能,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因此,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不得再使用“饮用矿物质水”名称。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按照新标准进行名称调整后,整个包装饮用水行业势必会更加规范,更加有利于消费者进行辨别选择。”
与此同时,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包装饮用水领域约有四分之一的产品采用“饮用矿物质水”进行命名。若此次草案通过,销售“饮用矿物质水”的企业,如康师傅、冰露(可口可乐旗下产品)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简爱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标准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相关企业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试图通过更加折中的方式进行解决。”
食品饮料行业营销战略专家徐雄俊表示:“这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情况极为复杂的利益博弈。”
“饮用矿物质水”理解误区
矿物质水、矿泉水、天然水、纯净水、蒸馏水、冰川水……当前市场上遍布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包装饮用水。
董金狮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曾经拿了几种不同类别的瓶装水向一些消费者进行询问,结果大部分消费者都把它们当成了矿泉水。
“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矿物质水与矿泉水并非同一概念。”董金狮表示。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饮料通则)》(以下简称“饮料通则”)后发现,矿物质水与矿泉水在概念上存在明显区别。
饮料通则中明确表示,饮用矿物质水是以符合GB5749(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适当的加工方法,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的矿物质而制成的。
饮用天然矿泉水则是采用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钻井采集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并且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
由此不难看出,矿物质水是后天加工而成的产品,矿泉水则是天然产生的。
徐雄俊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虽然规定如此清晰,可是在现实中,很多消费者往往仍只看某一产品的名称就“对号入座”了。
“这种由广告宣传或者产品名称给消费者带来的误解并不少见,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打擦边球。”徐雄俊表示。
此前曾有媒体称:“矿物质水的出现是瓶装饮用水发展进程中品类的升华,通过喝水即可适时补充人体流失的部分矿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