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的自来水水质数据管理,给公众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预警机制的及时性存疑的情况下,公众更容易“草木皆兵”。
经过两天的排查和紧急处理,目前,兰州市自来水苯超标正逐步得到恢复,应急措施也被解除。据了解,目前已初步确定自流沟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
然而,有关部门是何时发现自来水中苯超标的,这仍然是一个疑问。同时,从首次发现超标到最后通告、停水之间,也相隔了较长时间。对此,国家级环境应急专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兰州发生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污染企业、供水企业、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是否存在,是否有效,这个需要反思。
威立雅称已第一时间汇报
目前,兰州恢复正常供水的准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然而,有关这起自来水苯超标的争议并没有结束。
4月10日17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兰州威立雅)检测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发现异常后,该公司又连续3次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每次间隔2个多小时。
也就是说,到4月10日23时,兰州威立雅已经完成了3次水质检测工作。但是,直到4月11日凌晨5时,兰州威立雅才最终确认4号自流沟第二水厂入水口及第二水厂出水口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并报告兰州市政府。4月11日11时,自来水厂控制阀开启,4号自流沟的水被切断,不再供水。
王树义介绍,按照法律规定,一旦发生这类事件,首先应该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第二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控制污染的蔓延,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为宜。
然而,从发现自来水苯含量超标到最终断水,中间已经间隔了大约18小时。王树义认为,可能还是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于这一问题,据新华社消息,兰州威立雅一名部门负责人也给出了回应,自来水中的苯从检测出来到最终确认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在发现苯超标后第一时间就向城建、环保等部门作了汇报,但不能刚一发现超标就向社会宣布,因为还要进行复核确认。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威立雅是一家国际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按照国际的通行原则本来就应该采取应急措施,中国也有相关的应急要求,但是,其在应急中没有体现及时告知、警示的作用。
应急机制执行效果待加强
在水安全等环境问题上,应急管理制度一直存在争议。2005年,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就曾发生过重大水污染事件。
王树义回忆称,当时社会各界向环保部门要相应的一些数据的时候,环保部门拿不出来,后来相关部门也是在慢慢总结经验,监测、预警、应急等工作机制也慢慢建立起来了。
但是,王树义认为,时隔这么久还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制度在实践当中不能起作用,企业和管理在这方面应该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