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总结。”
实际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从法律法规、政策条文的角度,我国在应急预案方面已经出台了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多部法律、政策,针对环境领域,也出台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对于政府、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有明确的要求,对于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监督管理也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很明显,相关法律和政策,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信息发布等程序和措施都有严格规定。
王树义说:“不存在法律上的漏洞,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法律上的规定。规定执行得不好,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法律规定应急机制不严格执行,反映出来的是惩罚力度上的欠缺,完善应急制度需要确认各方的责任,并进行严厉追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环境问题上,有法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只能是用法律来约束,去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思路就很好。
业内建议水质状况实时发布
水安全的管理包括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自来水信息在日常管理中一直难以对外公开。
自来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军认为,对于自来水,国家已经列出了上百种指标,到底是否全部达标,其实缺乏相应信息的公开。
2012年,就曾有南京市民向全国各省会城市共计35家自来水公司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公布自来水新国标生效当天的自来水“检测项目及各项检测数据”,但仅有个别地区提供了相关数据。
据了解,饮用水水质状况主要和水源地、自来水厂、供水的管网部分有关,而最受关注的是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在一些地区仍较为严重,水源地水质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后期经过自来水厂的深度净化处理,也很难确保水质能够完全达到健康安全的标准。
马军介绍,一些地区是地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还有地下水污染近几年也浮出水面,在某些城市和农村,水质污染比预想的还严重。
“日常中公众很难有知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害,是更难解决的问题,”马军说。
目前,我国城市中的自来水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定期检测水质状况,收集相应的检测数据,已经掌握有相关的自来水水质数据。
因此,马军建议,在饮用水的问题上,可以借鉴空气质量的发布和管理方法,向社会实时发布自来水水质检测数据,形成常态化。
此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我国可能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水源地水质是不达标的,通过信息公开,激发社会公众参与,以推动水安全治理。(记者 李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