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問“蘭州水污染”

訪談嘉賓:張曉健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副會長、國際水協(IWA)政府會員代表
1、新京報:之前你曾多次參加一些水源突發性污染事故中的應急供水工作,這次有沒有親自去蘭州,怎麼看待“蘭州水污染”事件?
張曉健:環保部本來邀請我去蘭州的,當時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就安排我的助手去蘭州了。應該說,“蘭州水污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因為突發事故誰都無法預料,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但是,事故發生后,如果把原因披露、剖析之后,就會發現事故不再是意外。
2、新京報:蘭州的自來水污染是個案,還是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張曉健:這個絕不是個案,反映了我國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城市供水有很高的風險。
3、新京報:這個共性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哪裡?
張曉健:首先,是產業布局的問題。按照規劃,我國城市水源地不應設置大型的化工、重工、鋼鐵等企業,但因為歷史原因,目前包括大江、大河沿岸都有很多的重工、化工企業,給下游帶來了危險。
其次,就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主要包括風險的排查、評估等,蘭州事件就反映了風險管理存在的缺陷。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肯定是有風險,關鍵看怎麼去防范、怎麼採取預防措施,無論是中石油等污染源,還是供水企業(尤其是作為全市唯一一家自來水公司),現在看是不到位的。
再次,是政府監管的問題。出現這種事故,政府是有監管責任的,既有對像石化企業的污染監管不到位,也有對威立雅公司的輸水管線(1955年建造)安全問題的監管不到位。混凝土的構筑物能使用那麼久嗎?早就超期服役了,難道不出事就一直使用?
第四,是老舊設備的更新改造問題。這個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設施都是按照以前的設計標准設計的,由於水源被污染了,飲用水的標准提高了,之前的老舊設施已經達不到這個要求。
第五,供水體制的問題。目前的供水體制是以行政區劃劃分的,像北京、省會、地級市等城市,經濟實力好一些,有實力解決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但到縣、鎮、農村,就很難在技術上有所保障。
4、新京報:這五個問題如何客觀評價,解決起來容易嗎?
張曉健:風險管理、政府監管和老舊設備的更新改造問題,隻要真正重視,相對容易一些。產業布局的問題,很難根本性扭轉,因為這是發展帶來的問題,隻能面對。
真正有難度的還是供水體制問題。不少城市都在搞水務改革,市場化,但很多民生工程可以引進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不一定都適合實行市場化,因為“城市供水”是天然的壟斷,沒法去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要求改善服務、提高水質就變得很困難。
5、新京報:供水體制上有沒有可借鑒的范例?
張曉健:以台灣為例,整個台灣地區隻有兩家平行的自來水公司。一家是“台北市供水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