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全国饮用水质量安全的警钟。
4月11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水及自流沟水样中苯含量严重超标,一度引发市民抢水风波。现在,兰州“4·11”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已经得到解决,金城的供水也已恢复正常,但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自来水污染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我国饮用水质量安全的担忧。
“兰州发生的自来水苯超标问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我国自来水污染的一些趋势,比较典型,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比如‘水源’被污染的问题,管网老旧的问题等,很多问题并非自来水厂自身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副秘书长刘保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检测之困:“苯”该早被发现
出乎意料的是,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之所以被发现,居然完全是“偶然的”。尽管早在一个月前,就有兰州市民反映家中的自来水出现异味,但并未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4月14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首次公开对兰州市3月份自来水异味原因进行说明,称3月份自来水异味是黄河上游冰雪融化后带入河中的腐烂物质所致,并表示此次发现自来水苯超标具有偶然性。根据相关规定,苯为非常规检测指标,但由于该公司承担了一个对甘肃各地县市自来水进行检测的项目,顺便检测了兰州的水质,才提前发现了自来水中苯含量超标。
2007年7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最为严格的生活饮用水强制性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在新增的指标中,就包括苯的检测。
在国标中,关于苯的指标达十几项之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其中苯的限量要求是0.01毫克每升(mg/L)。“这些不同的苯物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他们其实是不同的东西,测试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兰州水污染主要检测的是苯的指标。”知名水专家、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飞虹告诉记者,这些苯的指标存在共生共存的关系,通常选取一个指标进行检测,也能代表苯含量的要求,如果一个指标符合要求,其他指标基本上也能达标,苯含量的检测具有代表性。
据了解,国家对饮用水规定的106项检测标准中,42项为常规检测,每个月抽样检测一次;而包括苯在内的非常规指标为64项,像兰州这样的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每半年做一次检测。
“国标106项全部检测的周期是1年,出厂水的检测指标是92项,常规检测才42项,非常规指标的检测周期得半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告诉我们,我国的自来水检测标准亟待修订,对不同检测指标不同频次的检测周期有待完善。”刘保宏认为,针对不同地区自身的特点,应该将一些有特殊性质的污染物指标纳入每月检测项目中。如兰州的水源地由于靠近化工区,与化学污染相关的指标,应该每月检测。
检测能力的制约成为饮用水质量安全的困境之一。赵飞虹指出,对于包括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