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10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发生已有月余,然而,由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城市供水安全各环节的反思却仍在持续发酵。
与水源地污染、出厂水质监测、供水管网老化等一同被放在媒体聚光灯下拷问的,还有单一水源的供水模式与缺位的备用水源。
有着362万常住人口和近100万流动人口的兰州市,仅有一处位于该市西固区西柳沟的饮用水水源地。兰州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柠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没有第二水源,是长期以来兰州城市安全供水的一个短板。
事实上,没有开辟备用水源的城市不止是兰州。当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或极端干旱天气来袭时,我们的城市拿什么来保障饮水安全?一些城市建有的备用水源,关键时刻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单一水源的兰州之痛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在今年春天却遭遇了一场“守着黄河没水喝”的尴尬。
4月10日17时,检测数据显示,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出厂的自来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4月11日凌晨2时这一检测值升至200微克/升,是国家标准限值10微克/升的20倍。这一消息经媒体披露和官方证实后,引发兰州市民恐慌,纷纷赶往市区各大超市抢购瓶装水。
为应对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兰州市先后采取了向水厂沉淀池投加活性炭、停运受污染输水管道、紧急调运桶装水和瓶装水等应急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可解燃眉之急的备用水源,兰州市不得不在4月11日下午告知市民:“未来24小时,自来水不宜饮用”。
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官方强调,没有第二水源,是长期以来兰州城市安全供水的一个短板,为此,将尽快开工建设第二水源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安全供水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兰州水源地受污染威胁、尽快建立第二水源的呼声一直未曾间断。2009年12月,甘肃省人大组织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调研发现,作为兰州市全市用水的唯一水源地,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一水厂至二水厂生产输水自流沟频频受到人为污染,并且自上游柴家峡水电站建成并投产发电后,水源口正常取水也受到了威胁。
就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甘肃“两会”上,有甘肃省人大代表曾联名提交了《关于请求支持兰州建设第二水源的建议》。该建议指出:兰州市城区是以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由于供水水源单一,难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开辟第二水源地非常紧迫。
王柠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兰州市多年来一直在谋划和争取开辟第二水源,2013年已经启动了从刘家峡水库引水的第二水源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原计划今年3月份开工,但因为投资方的原因,没有按期实施。
4月,不期而至的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是否能加快兰州第二水源地项目的落地?公众将拭目以待。
全国多地无备用水源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还没来得及淡出人们的视线,武汉、靖江两地又接连发生水污染事件。
4月23日20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