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4内涝季,城市准备好了吗?
一场暴雨往往能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5月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000辆公交车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城市一度陷入瘫痪。人们不禁发问,现代都市为何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击?是大自然的力量太过于强大,还是我们城市自身抵抗暴雨的设施不够完善?进入“2014内涝季”,大城市准备好了吗?
降雨量过大是主因?
深圳在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是在暴雨面前仍然不堪一击。原因何在?
对此,深圳市三防办副主任田亦毅认为,雨量过大是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而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等也是重要因素。据网上报道的资料,5月11日深圳暴雨从早上6时开始,截至21时,15个小时内,全市降水量223.6毫米,最大累计降水量在龙华站为445.6毫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告诉记者:“如果15个小时下了这么多的雨的话,初步估算全市范围内降雨量的重现期约为5年一遇,最大降雨量的发生地龙华站的降雨重现期在50年到100年一遇之间。”他说,实际上,降雨最大的一两个小时,降雨量可能比这个重现期还要大。所以,此次降雨量确实大,是一个相对小概率的事件。
在张全看来,虽然暴雨是小概率事件,却也考问着我国管网普遍设计能力不足的现实。“以前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制,设计标准一直都不高。1975年时,我国颁布的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为0.33~2年一遇,到2011年经过4次修订之后,变为一般地区1~3年一遇,重要地区3~5年一遇。这和欧美等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最大的病根在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重地表、轻地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指出,虽然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但与快马加鞭式的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这才是症结所在。
内涝防治重点抓哪儿?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被提了很多年,随着近几年城市内涝渐成常态,下水道疏浚问题越发凸显。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说:“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此外,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城镇内涝防治和规划编制再次进行了强调。
在接下来的城镇内涝防治和规划编制中,哪些问题最迫切最重要呢?在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看来,当前中国各地最应该做的是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闪淳昌说,很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还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
“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