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4 02:5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水环境治理与饮用水安全】
炎夏刚过,北京很“渴”。7月28日,北京城区日供水量达到310.4万立方米,再次打破百年纪录,正悄悄逼近着城区日供水能力322万立方米的极限数字。极值面前是供水形势的进一步严峻,人们不禁要问,2000多万市民的供水安全有保障吗?又如何保障?
硬件 增水厂 修管网
28日中午11点,家住北京市海淀区世纪城小区的陈女士回到家里准备午饭。拧开水龙头,她没有感到水压有一丝的变化。与她一样,这一天城六区的居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饮水的问题。这一切,对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而言,则是又通过了一次大考。
“为了这一刻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说,“一方面‘开源’,提升供水能力,另一方面‘节流’,防止管网漏损。”据梁丽介绍,今年,北京城区各水厂不断挑战着自身的供水能力极限,夜间在清水池尽可能多储水,白天供水高峰时确保城区供水量。而新建设中的郭公庄水厂在5月底前形成了1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田村山净水厂超滤膜处理车间于6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增加城区日供水应急能力4万立方米,使城区总供水能力从318万立方米/日增加到了322万立方米/日。
“管网维护同样重要。”梁丽说,全长9000多公里的城区供水管网就像一个大蜘蛛网,水厂分布在网的最外侧,往城区里供水,通过开关水泵控制出水量,保持管网压力均衡。压力高就会造成管线漏损,形成安全隐患。压力低了,一次供水的高层用户就可能断水。对于自来水集团调度中心而言,他们要时刻保持这张网的平衡,同时利用内喷涂防腐、非开挖内穿PE管修复等新技术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防止渗漏或“黄水”现象出现。2010年起4年间,集团已完成供水管网改造1700余公里。
监测 引入权威第三方
自来水水质安不安全,谁说了算?一直以来,北京市的自来水水质安全数据来自13家水质监测机构,其中包括1个中心监测站和昌平、石景山、顺义、大兴等12个区县监测站,而这些监测机构都存在于供水企业内部。供水企业自己生产、自己检测,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一直为公众所诟病。
而就在7月初,北京市水务局已正式委托中科院作为第三方监测机构,为水质安全“再把关”。“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水质检测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介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质分析实验室是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的重点实验室,具备在生活饮用水方面为社会提供第三方水质检测的能力和资质。并且,作为一家研究机构,这个实验室独立于供水企业,与任何一家自来水公司都没有连带关系。”
目前,中科院水质分析实验室已经开始针对本市各大型水厂开展检测。“这些水样随机取自水厂和终端用户,我们正在进行国家规定的自来水106项数据检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介绍,“南水进京后,还将增加20余项内容,其中有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的检测。”下一步,北京市日供水量3000吨以上的66座城镇水厂,也将逐步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检测,数据定期对社会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