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不是说,水坝越高、蓄水量越大,越容易诱发地震?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范晓说,从概率上讲有这个规律,但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比率为34%。在中国,坝高在100米以上,库容在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发震比例为30%左右。
“30%是在许多库区监测数据不完善的情况下得出的。”范晓说,自2004年国务院颁布《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以来,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都普遍建立了专用的地震监测台网。
近年来的大量观测数据表明,这些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的比率为100%,“所以对高坝大库来说,诱发地震是肯定的,只是诱不诱发破坏性强震或巨震的问题。”
范晓被人称作“反坝人士”,近年来他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水利工程可能引发的地质风险,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国内——尤其是西南地区建设“高坝大库”的热情。
紫坪铺水库是否引发了汶川地震,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人们反驳“水库诱发说”的重要论据就是,它不符合水库地震呈现出的一般规律,比如,震源比一般水库地震深得多,紫坪铺水库并没有淹没到发震的断裂带上,震型也不典型。
历史数据显示,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1~5公里,最多不超过10公里,而汶川地震的震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G)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分别公布为14 公里和19 公里。
从位置上看,北川-映秀断裂是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它位于紫坪铺水库的库尾,正常蓄水位877.00米,刚好到该断裂的地表出露线与岷江的交汇点,也就是说,水库的水根本淹不到这个“罪魁”。
还有个传播更广的反驳理由,是地震的序列特征,公认的4例6级以上水库地震都是“前震-主震-余震”的震型,而汶川地震没有明显的“前震”,几乎是毫无预兆。
这些反驳从“不符合一般规律”出发,易理解,但也不难驳倒。在2009年第一波争议高峰过后,2013年,范晓又从新的研究成果中搜集到更多的证据,将上述反对理由一一驳回去。
震源比一般水库地震深?2011年一项研究重新确认,汶川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仅在6至9公里左右。水库的位置影响不到主要断裂带?但初始破裂发生的位置的确在通过蓄水区的一条断裂带上,而整个龙门山断裂带,其实是一个向下交汇于一个平缓断层面的断裂系,水库的水通过地表任何一处裂隙面向下渗透,都会对整个断裂系产生相互影响。没有前震?但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的确显著增强,县域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有不小的相关性。
当然,这些并不能直接证明汶川地震一定属水库地震,但再次将争议扳回到“不是不可能”的局面——这种扳回并非无可争议,学术上仍有不少探讨空间。不少学者更倾向于既定结论:汶川地震是板块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强烈推覆逆冲的结果。
实际上,关于这个话题,证实证伪都很难。范晓也并非对“水库诱发”说下了定论,在2013年的新修订文章中,他仍用了“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这样的表述。除了反驳各种“不可能”论调,他还新列出了一些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增强“可能性”、“相关性”的证据,但的确还没有找到更为直接的证据,将这种可能性坐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