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的坚持在于,既然专家们公认汶川地震是由时间上有先后、地域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若干次破裂事件组成,而那个作为导火索的“初始破裂”,很有可能就是水库诱发的。而专家们对于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研究还在继续,不断公布的成果就好象一幅正在完成的拼图,使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清晰。
“当人们对汶川地震前区域天然构造应力场并没有明显变异而感到迷惑时,当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及其影响显现出耐人寻味的特征时,人们的经验和传统认识也就受到了挑战—巨大地震的初始发震力是否有可能来源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局部应力场,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范晓比较认同2011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马文涛等描绘的一幅图像:紫坪铺水库蓄水之后,在一定的水压和水渗透作用下,先后发生了水磨震群和深溪沟震群,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多释放了200%的能量,并且在汶川地震前呈现出加速释放的现象,明显加速了局部应力场改变的步伐。在2008年2月都江堰震群发生后,相当于将顶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南段水磨-庙子坪断裂下的“塞子”去掉,引发了水磨-庙子坪断裂的整体逆冲错动,带动破裂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逐步扩展,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汶川8级地震的破裂由西南向东北逐渐由以逆冲断层为主转变成以走向滑动断层为主。
他觉得,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就象地震本身以及其它许多地球科学的问题一样,是一个极为困难的研究命题,因为人们很难完全模拟地壳内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也不可能去进行重现这种环境条件的科学实验。所以,任何从总体上宣称已掌握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规律”,从而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命题作出简单否定或肯定的作法,都是不足取的。
而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案例,给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巨大挑战的科学命题:人们通常认为,水库诱发地震是地震断裂带的应力积累已接近临界点,水库蓄水活动仅仅起到触发作用,但紫坪铺水库是在应力积累水平比较低的地区,而且并未出现巨大地震应有的前兆,因此,水库蓄水活动是否有可能对断层破裂的发展具有主动的推进作用?是否有可能是在岩石中产生新的破裂,而不是在既有断裂面上因减小摩擦力而触发地震?在断裂的应力积累还未达到临界状态时,水库蓄水会使临界状态加速或提前到什么程度?水库诱发的断层破裂是否具有不断加速的链式反应?
从现实意义上讲,范晓提出,地震活动带上高坝大库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需要重新审视。国内工程界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关注,多局限于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上,但目前抗震烈度的确定和设防依据主要还是已知的天然地震背景,一旦他所述的“可能性”成立,即水库能够触发远远超过已知天然地震上限的强震大震,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大坝的安全了。
三峡工程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工程从动工迄今已经过去21年,实现大江截流也快18年了。工程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中短期影响已经显现。“区内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正在加快。”中科院水生生物学研究所专家曹文宣院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