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0日 13: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谭剑 史卫燕 周楠 长沙报道
在素有“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美称的洞庭湖,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危机”正在袭来。
近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洞庭湖水环境”专题座谈会。因长期跟踪报道洞庭湖水环境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被特别邀请出席。来自湖南省水利、发改、环保、财政和农业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环洞庭湖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党政领导纷纷发言,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洞庭湖“水危机”。
长期以来,洞庭湖的水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沿湖上千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更对维系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国家和湖南省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曾多次采取专项整治遏制湖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但长期以来“固化”形成的湖区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治理与污染的赛跑中,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房前屋后都是水,就是不能喝
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因海拔低被称为洞庭湖的“锅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年九涝”的南县如今却屡屡遭遇缺水危机。在南县华阁镇,当地为了开采地下水源,打井打到了地下150米。
类似的饮水难题,只是洞庭湖区的冰山一角。据湖南水利厅提供的数据,在整个洞庭湖区,此前纳入国家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口832.1万人。近几年,随着水环境日益恶化,湖区规划外又新增了255.68万人需要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湖南省水利厅了解到,近十年来,为了解决湖区的饮水难题,各级财政在湖区累计投入36.48亿元,兴建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93处,初步解决72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虽然“人饮工程”解决了大部分湖区居民饮水问题,但业内人士对湖区未来的安全饮水仍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湖区安全饮水依然危机重重。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洞庭湖出口断面再度出现五类水质。而长期的趋势分析也显示洞庭湖整体水质在恶化。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体、出湖口断面各时段水质中,二至三类水质占比为37%,四、五类分别占53%和10%,没有出现过劣五类水质;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中,劣五类水质占比已达到5%,四、五类水质分别为49%和46%,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
与外湖水体相比,湖区垸内内湖、沟渠水体的污染更为严重。在南县南茅运河、五七运河、安乡县珊泊湖等地,《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很多沟渠严重淤塞、杂草丛生,沟港哑河水体发黑发臭,水面上漂浮着厚厚一层绿色藻类。
地表水不能饮用,地下水也受到严重影响。记者了解到,在南县浪拔湖、华阁等乡镇,原来广泛使用的“摇把子井”早已取不到水,深层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此外,湖区地下水铁、锰元素严重超标,处理成本高。近年来,养殖业无序扩张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