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公司投资巨大,尤其是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给水业资金需求带来巨大压力。英国水业在1980年到2010年间的投入预计将高达880亿英镑,仅水费收入是不够的,水业公司需要像房屋按揭一样的长期贷款,才能分摊投资成本。
自1990年以来,英格兰和威尔士水业每年需要10亿英镑外部投资,到2006年3月英格兰和威尔士水业的外部投资已高达235亿英镑。自1989年英国水业私有化以来,泰晤士水业集团已投入10亿英镑处理污水,取得较好成效。2000年以来,该集团的废水排放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集团计划在未来9年里再投入4亿英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包括贝克顿在内的三大污水处理厂,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减少向河流排污。
德国
在德国柏林市区地下,有一条长达9400公里的下水通道网络,其中4206公里为污水管道,3218公里为雨水管道,1908公里为混合管道,此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大型建筑设施与地下管网相衔接,比如分洪区、集雨池和井下设备的排水装置等。这些特殊的大型建筑设施是在暴雨或洪水来临时,为了防止下水道暴满而采取的紧急调节措施。换言之,是将过量的雨水或污水暂时储存或分流到这里,待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设备有了能力后再对污水进行处理。
这样做有几大好处。首先是在暴雨或洪水来临时,也能基本保证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即使暴雨袭击,也不会因下水道充满而让污水外流,污染环境。三是保障了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营,枯水季节可以处理雨季积压的污水。四是降低了成本。满负荷运营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所得好处转移到污水处理厂家,提高了其市场竞争能力。
柏林市的下水管道纵横交错。无论是大管道、中管道还是小管道,每隔60米必设一个配有井盖的探测检查井,柏林市仅井盖就有约20万个。最小的管道直径只有20厘米,小管道向中管道集中,中管道有23�1万条。这些管道通过自然落差将水排往主干渠,主干渠宽为4�4米,高为3�4米,主干渠上布有147个提水站或水泵压力站,水泵将水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到6个装有最先进设备的污水处理厂,6个污水处理厂2006年处理的污水量为2�24亿吨。
柏林对污水的处理大体经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拦截。通过铁箅子或栅栏将大的漂浮物,比如纸、纺织品、木头和塑料等收集起来;其次是过滤。经过过滤装置将一些沙子类的细小矿物质,包括沙砾或碎石块等滤掉;第三道工序是净化。在净化池中,尚未溶解的轻微物质,如尘土等沉淀到池底,有浮力的物质或成分则漂在水面;去掉尘土和漂浮物,然后进入第四道工序,生物净化。所谓生物净化,是指在活化池中通过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作用减少已经溶解的有机物的存在,比如磷化物和氮化物等。换言之,通过生物对水进行脱磷和除氮的处理;脱磷和除氮又会产生一些淤泥,这样就需要第五道工序,对水的再次净化。净化原理同第三道工序相同,让淤泥沉积到池底,再次净化后的水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排入附近的河流或湖泊。所谓检验合格,是指处理后的水既适合各种鱼类的生存,又不会导致蓝藻的暴发,让水达到生态的平衡。
污水厂对两次净化过程中留下的污泥是怎样处理的呢?有两种方式。一是脱水后进行燃烧。燃烧产生的气体和余热可以回收利用。二是让其腐烂发酵产生沼气,作为替代能源。无论是燃烧后剩余的土壤,还是沼气池里已经风化的淤泥,都是上等的肥料,可用来养花、种树或滋润农田。总之,淤泥浑身是宝。
柏林市污水处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即全权委托柏林水厂予以经营维护和保养全市上下水的设备和设施。柏林的6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属于柏林水厂。柏林水厂是一家公益性质的企业,50�1%的股份为柏林市市政府掌控。全市污水统一处理,而不是由工商企业独自包干,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污水处理虽属政府职责,但德国政府并不对水厂进行补贴。德国有《污水征费法》。按照该法的规定,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水,从2002年1月1日起,每增加一种有害物质,加征35�79欧元的排放费,并乘以其排放量。排放的有害物质愈多,生产成本愈高。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采用最新生产工艺,将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提高到极限。这样不仅减轻了污水处理的负担,同时大大节省了原材料的消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并使德国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