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厂方称,此番国家质检总局抽检出的不合格批次共计生产了24000瓶,目前已召回过半,达12192瓶,除用于抽样的8瓶外,其余11760瓶不合格弱碱水正在查找中。
生产难题
溴酸盐是“2B级”潜在致癌物,“新国标”为何管不住?
溴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为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参照美国和欧盟等行业标准,我国在2009年10月开始把溴酸盐列入饮用水监测项目,规定溴酸盐含量最高不超过0.01mg/L。随着饮用水“新国标”诞生,溴酸盐含量这个隐藏多年的行业“秘密”浮出水面。
然而,“新国标”实施两年多来,并没有管住溴酸盐超标问题。
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王莉说,二季度内蒙古抽查了其中97家企业的98个批次的产品,合格率仅为76.5%,相当于4瓶饮用水中就有1瓶不合格。
而国家质检总局此次抽检的饮用水产品中,一些小企业产品的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都超标,明显没把好质量关。
内蒙古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郭军说,矿泉水生产要比一般饮料难,其原因是矿泉水产品不能加防腐剂,不能加热灭菌,微生物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生产厂家。目前解决矿泉水中细菌超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臭氧灭菌消毒法,行业应用最普遍。二是采用膜过滤技术,因成本费用高,许多饮用水企业没有采用。
“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生产饮用水的工艺很简单,尤其在控制臭氧量上,企业可擅自调高臭氧浓度或延长臭氧灭菌时间,造成溴酸盐过量,检测却有难度。”内蒙古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玉山坦言,目前多数企业对溴酸盐的检验能力有限,交由第三方检测又怕增加成本,导致隐患丛生。
行业乱象
小水厂不足百万元就投产,“准入门槛”为何这么低?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饮用水市场鱼龙混杂,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门槛过低,主要表现为行业内小企业林立,一些其他行业的大企业也蜂拥而至,盲目跨行业经营。
据介绍,在水源并非最优质的内蒙古,饮用水生产企业竟在最近两年内增至220多家。一位资深矿泉水经营者透露,小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舍得在工艺上投入,对质量监控也不严格。矿泉水除了溴酸盐这个“老大难”外,藻类等其他微生物超标也是一大麻烦。
“如果我们厂出来的产品不合格,我相信,那些小厂问题肯定还要多。”刘冬青说,“景友”饮用水创建初期,为寻找水源和购买设备就投入1700万元,而一般小水厂不足百万元就投产。“我们这几年基本没怎么赚钱,大量投入都用于市场宣传和营销了。”
“我国饮用水行业门槛低,不管大小企业都开发水产品,这存在很大的隐患。”内蒙古地质调查院教授李志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一些国家管理经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注重保护优质水源地,控制好开发步伐,否则必将危及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
“说到底,饮用水安全还是个市场诚信问题。”市民李宏说,过去喝河水、井水、自来水,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以为喝桶装水、瓶装水更干净、更安全,没想到却出现了“致癌水”。“希望企业要有良心,监管部门也要肩负起百姓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