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民众健康为代价”
对话人物杨功焕《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第一作者,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杨功焕:淮河流域这一大片,除了上世纪70年代一个全国性的死因调查覆盖过之外,绝大多数地方长期没有任何死因报告。

对话人物杨功焕《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第一作者,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淮河流域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社会思考。
促进经济发展,要不要考虑环境?要不要考虑人们的健康?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经过八年的研究,首次直接证明了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关系。此前,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出版,其中有水质数据与肿瘤死亡数据比对,沿河区域与远离河流区域的数据比对等。
一项长达八年的研究,起因于何?如何开展,又遇到过哪些问题?又为何历经八年,才首次向媒体公布?研究成果给社会发展怎么样的经验教训?记者日前专访了当年牵头进行该项目研究的专家杨功焕。
【起始】
国务院批示受命前往
新京报:对淮河流域的癌症高发问题的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下启动的,为什么选择在2005年开始?
杨功焕:2004年,媒体曝光很严重,就是集中讲淮河流域的肿瘤村、癌症村。还有两个新华社记者,写了一本很厚的报告文学《暗访淮河》,描述淮河流域的污染和癌症发病情况,触目惊心。
后来,国务院多次批示,要求卫生部、环保部开展调查研究。所以,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受命组成来自死因、危险因素分析、水环境调查等多个领域70多人的研究团队,由我带队,开始了“淮河流域重点地区人群恶性肿瘤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新京报:当年的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
杨功焕:就以你们走访过的河南沈丘县为例。淮河一级支流沙颍河流经沈丘境内,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是污染的中心。2004年到2006年,当地的儿童(恶性)肿瘤死亡率是十万分之188.81,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十万分之120左右。
新京报:怎么确定当地癌症高发与河流污染有关呢?也许这个地方以前就是癌症高发区?
杨功焕:曾经,沈丘是癌症低发区。卫生部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1973年至1975年进行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显示,沈丘的肿瘤死亡率仅十万分之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时淮河流域几乎没有工业,也没有污染。就像民谣唱的,“稻花香两岸”的农村好风光。
到上世纪90年代,沈丘和周边县市一样,为推动经济发展,小工业泛滥,沿沙颍河两岸,小皮革厂、小造纸厂的污染,顺河道直排。千百年来人们赖以饮用的河流,污染达到高峰。10年以后,健康问题来了。
【调查】
寻访“死因”搜集数据
新京报:当时政府的监测,有发现上述严重的情况吗?
杨功焕:淮河流域这一大片,除了上世纪7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