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危机处理过程,农夫山泉或指责怡宝是负面报道的幕后黑手,或指责个别媒体和记者报道不严谨,用心不端,或指责某些行业协会不够权威,给舆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话题,不断刺激舆论。
“如果真要有‘套’的话,那恰恰是农夫山泉自己不断往里钻。”沈志勇告诉记者,农夫山泉提的这些问题,要么拿不出有力证据,反倒涉嫌诽谤,授人以柄;要么只是口水仗,没法评定;要么,给自己树立新敌,孤立自己。其后果是,“标准门”事件被不断反复炒作,眼花缭乱,让自己处于危机之中。
在沈志勇看来,企业应该在意的是市场,是长远的利益,否则一味探寻所谓“真相”,习惯性质疑“动机”,意气用事只能把问题复杂化。“企业必须明白,媒体的操守,竞争对手的攻击,各种利益的角力这些肯定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在没有有力证据可以打倒对手的情况下,隐忍然后专注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农夫山泉最后如悲剧英雄般可杀不可辱地毅然选择退出,很多业内人士反而觉得,有失大品牌应有的大气。
其次,没有化危为机的前瞻思维。
“事实上,如果危机处理得好,还会增强外界对企业的认知度。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会。农夫山泉在此次危机中并没有有效体现这一优势,全盘集中在事实澄清,对于利于扭转局面的态度及建议缺失。因为仅仅聚焦于事实澄清,无论结果如何,无非赢或者输。且不说输,赢了消费者仅仅感到企业被诬陷,对企业而言仅仅是危机化解而已。缺乏战略性思考,丧失了巧妙利用媒体与公众对危机的关注,将危机转化为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可的机会。”沈凌对记者说道。
姜晓峰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农夫山泉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借助媒体平台为标准不统一的事情建言献策,促进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这对于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惜农夫山泉并没有意识到。
沈志勇对记者表示,其实在整个行业产品标准比较混乱的大背景下,在产品质量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农夫山泉承诺今后用国标替代地方标准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农夫山泉甚至可以借此机会推出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
节奏把握不准
“前期置之不理,后期用力过猛。”沈志勇认为这个点评分外贴切。
在危机公关中,第一时间给予准确回应几乎是铁律。而农夫山泉在前期主要是保持沉默,仅仅在官方微博发了个声明,实在是乏善可陈。“联想到最近几年,农夫山泉对各种‘水源门’的冷淡处理,似乎不理不睬是其一贯传统。而这些前期的不作为,恰恰为后面的大危机爆发做了铺垫。”沈志勇说。
危机处理中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是将危机影响降到最小的,最容易引导舆论向利我方向发展的一个最佳时间段。错过这个时间段,后续的投入精力会远远超过前期,而且企业造成的损失风险也会加大。
“重大危机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是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对外做出解释,就会被他人抢占话语权。初期反应将会为整场危机定下基调,并左右日后的事态发展。”北京诺恒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晓峰对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