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水标准之 行业
4月,“农夫山泉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消息被媒体抛出,农夫山泉由此陷入“标准门”。在这场“标准”之争中,媒体和企业拿出不同标准进行论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标准》……各种标准夹杂着天然水、矿泉水、纯净水各色水种,将公众带入云山雾罩之中。
奶粉质量标准,太阳能热水器标准,不粘锅标准……“标准”,工业生产中这一曾为普通消费者陌生的术语,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农夫山泉“标准门”背后是标准林立的乱局。国家标准不完善致企业有机可乘,标准制定被企业绑架,企业标准自立门户秘而不宣等等,标准制定背后的生态存在诸多问题。新京报记者李媛 林其玲 北京报道
企业影响标准“通病”
有些标准制定中,相关部门找企业赞助,于是标准制定受企业影响成为通病。
皇明太阳能技术总监张立峰一直为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偏低耿耿于怀。
张立峰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热水器行业里多数企业都采用0.3mm厚的内胆,但实际使用中,在水质差的地区,这个厚度使用一年左右,水箱就会生锈,出现漏水情况;即使在水质好的地区,使用时间也不过三五年。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年限应在十年左右。
“根据我们的经验,热水器内胆厚度至少要0.5mm,但成本要比0.3mm的内胆至少贵一倍。”
张立峰说,皇明也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但每次在研讨会上,他一提出提高标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其他企业的攻击。有的企业称,如果把0.5mm定为强制标准,企业的成本每年至少要增加几千万。
“标准制定受企业影响,这是通病。”4月19日,中国水处理协会饮用水专家翁永松对新京报记者说,“省标、行业标准制定应该是由相关部门和技术权威人士参与,但是在有些标准制定中,相关部门打着没有经费的旗号,找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赞助支持,有的企业甚至会把标准写好,让其他人直接签个字通过,双方的目的都达到了。”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后,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收到众多采访邀约,谈标准制定的种种问题。4月25日,董金狮对新京报记者介绍,国家标准部门也有“苦”,没钱没权没人,号称“三无”,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没有执法权,所以制定标准过程中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微妙。
董金狮称,我国标准的制定分为三种类型,一类由国家立项国家出钱,第二类由国家立项但国家只出一半钱,剩下的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这另一半钱主要来自企业。第三类是国家制定标准计划,但经费全部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标准制定属于第二种。所以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管由什么机构牵头,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以家电行业为例,2006年是家电业标准制定高峰年。
中怡康市场研究总监彭煜告诉新京报记者,至今各项标准都有行业龙头企业的参与,一些检测机构和科研机构、国家产品技术监督部门也会参与,最终由国家标准委员会通过。“虽然不能说为企业量身定做标准,但标准不体现企业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