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生态来讲是一场巨大灾难! |
时间: 2013年12月29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未知 浏览次数: |
|
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会更大。相对而言,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调水源区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需要慎重对待。
从未来看,南水北调中线二期还很难说。陕西省“引汉济渭”也调走不少水,现在汉江的水不多了。湖北省也会力争保护汉江。而单就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来说,对长江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主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大。
《瞭望东方周刊》:长江沿岸地区生活污水、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状况是怎样的?
曹文宣: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污水处理,建设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是日常污水的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电,有些地方没有足够运转经费,只是在领导来检查的时候象征性运转。
长江的污染问题集中体现在岸边污染带。总体来说,长江的污水污染还在可控的范围,原因就在于它是沿线城市的饮用水源。不过,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小觑,要对有毒污染物严加控制。举个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北沙市农药厂的长江排污口旁边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两公里范围内,禁止人畜饮用”,但是路过的鱼类不知道这里的水质,不少经过的鱼类在这里就被毒死了。
在应对饮水污染方面,我们应该着手准备战备水源,将一些湖泊水库的生态修复提上日程,保持水质清洁,我曾建议把梁子湖作为武汉市的战备水源。
有些湖泊已成为一潭死水
《瞭望东方周刊》: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的生态环境目前怎么样?
曹文宣:本来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洪湖、东湖等很多湖泊都是通江的,湖泊饵料丰富。“四大家鱼”等鱼类在长江涨水期产卵后,鱼苗顺水漂到湖泊孵化成长,半年后都能长到1斤多重,大的能超过3斤。现在长江通江湖泊普遍修建水闸,阻隔了长江与湖泊的交流,影响了幼鱼的孵化和成长。这是长江鱼类资源减少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三峡9至10月蓄水、河床冲刷等原因,长江水位下降、湖泊枯水期提前,一些湖泊就筹划建闸拦水。鄱阳湖早就出现了“汛期一大片、枯水一条线”的局面,要在汇入长江的地方修建水闸。水闸在汛期打开,在枯水期拦上。这样在12月份把湖水控制在12米,利于候鸟的栖息。2007年江西最初规划蓄水到27米,规划修改后,9月份最高蓄水到16米,到11月份排到12米。
以前我们对湖泊建闸蓄水是反对的,后来认识了蓄水有利的一面。比如,99%的白鹤是在鄱阳湖越冬,它们以苦草的地下茎为食,蓄水保护了湿地,也就保护了在此过冬的候鸟。除了利于候鸟的栖息,也利于江豚的生存。
江豚最大的一个群体是在鄱阳湖,2012年调查有450头,洞庭湖也有90头。如果冬天水位过低,江豚就很难生存。 修闸蓄水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我反覆强调,要把渔民转产转业。鄱阳湖的渔民用“迷魂阵”捕鱼,小鱼也不放过,还有一些人使用电捕,对鱼类资源破坏非常严重,江豚很难找到鱼吃,钻进“迷魂阵”,就会困死在里面。把渔民转产转业的同时,也要依据《渔业法》严格取缔破坏鱼类资源的渔具渔法。
《瞭望东方周刊》:有说法是,现在东湖的生态系统面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