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生态来讲是一场巨大灾难! |
时间: 2013年12月29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未知 浏览次数: |
|
、四川、重庆四个省区都拿了钱,特别是贵州分到不少,但有些人拿到钱买船、买车、修房子,管理不到位。在保护区内捕捞特有鱼类的现象屡禁不止,谈何“保护”?
其实近20年来,随着长江水资源的开发,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实行了长江水生资源保护计划,另外还设立了禁渔期,等等。但是在我看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对破坏鱼类资源的渔具不能很好禁止。
嘉陵江、汉江基本上都是电鱼船,洞庭湖等地捕鱼的“迷魂阵”遍布。白鳍豚、白鲟灭绝,江豚种群数量剧减,根本原因就是食物匮乏。
近年来,国家每年都在长江放流鱼苗。2010年全国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7.1亿元放流经济物种,其中长江投入约2.5亿元。数据显示,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鱼类养殖产量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捕捞产量并不乐观。
湖北2010年放流5.7亿尾鱼苗,应该反映在2011年的产量上。但是,2010年淡水养殖产量是326.72万吨、捕捞产量是26.36万吨,2011年淡水养殖产量335.62万吨、捕捞产量是20.59万吨,捕捞产量减少了5.77万吨。
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被誉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暗纹东方,它们已经极度濒危。
上世纪60年代,鲥鱼产量稳定,每年产量在300吨和600吨之间,70年代波动很大,有些年份产量不足100吨,有些年份超过1600多吨,进入80年代,年平均产量只有79吨,到了1986年仅产12吨,80年代末期已经不能形成鱼汛。
鲥鱼每年春末夏初从海洋主要上溯到鄱阳湖水系的赣江产卵,幼鱼在鄱阳湖生长半年后就要游回海洋,渔民就在湖口一带撒网打捞幼鱼,打捞上来晒干做成饲料喂养家禽,就这样,致使长江流域的鲥鱼绝迹。
应设立长江渔业管理局
《瞭望东方周刊》:面对这样多的挑战,您认为如何才能缓解长江水系的生态资源压力?
曹文宣:我建议休渔10年就是因为现在长江无鱼可捕,捕捞的都是幼鱼。休渔10年的提出,就是遵循“四大家鱼”幼鱼经过4年成长成熟后产卵繁殖的生长规律,经过两个多世代的繁衍,10年之后鱼类资源才能有效恢复。
现在,我正是要考虑渔民的生存问题,专业渔民生活非常艰苦。许多“连家船”渔民祖孙三代生活在一条小船上,几乎全部患有血吸虫病,有病不能治,小孩没法上学。据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信息与战略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长江沿线各省市共有渔户63334户,人口总数280453人。
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渔民怎么实现小康?只有转产转业上岸,身体较好的可以组织起来做渔业管理人员,给予稳定的住所与工作,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条件,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是长久之计。
《瞭望东方周刊》:在您看来,在维护与修复长江生态系统方面,发达国家的哪些方法与策略值得我国借鉴?
曹文宣: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流域渔业管理机构,不能各自为政,要统一管理,要敢于承担责任。无论是污水排放,还是渔业资源的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