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生态来讲是一场巨大灾难! |
时间: 2013年12月29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 未知 浏览次数: |
|
非常严峻的挑战。
曹文宣:东湖的生态系统现在比较糟糕。过去,有很多野鸭、水鸟在武汉东湖过冬,现在没有了,原因就是没有鱼虾、苦草等食物了。
1955年大学毕业,我就分配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到现在有58年了,我亲眼目睹了东湖的变迁。
上世纪60年代初,东湖有29科53属83种水生植物,到了90年代初期减少到52种。2013年全湖水生植物仅有14种。60年代东湖有鱼类79种,现在不到20种。
东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水体自净功能也随之丧失。现在东湖底泥中有很多有机污染物,过去曾是6个自来水厂的水源地的东湖,现在甚至都不能游泳。现在东湖就是一潭死水。
想要通过生态修复让东湖恢复曾经的生机,尤为重要的就是恢复江湖联系,恢复水位季节性波动。冬天把湖水排到长江,把水位降下来,让湖底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照射降解湖底有机污染物,让水生植物恢复。第二年湖底植物重新萌发成长,才能更多地吸收氮、磷等元素,从而缓解水质富营养化。
同时,要放弃渔产,不要大量放养一两种鱼。恢复江湖连通后,湖中的鱼将会形成自然的群落结构,可以发展游钓业。另外,还要把东湖周围的企事业单位排放的污水分流,用污水管道排走,不能排到东湖。
另一个,太湖生态系统也不乐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太湖沿湖地区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乡镇企业把大量的污水排进太湖;另外围栏养鱼严重破坏了太湖原有的生态系统。
现在长江无鱼可捕
《瞭望东方周刊》:长江水系外来鱼类物种入侵情况是怎样的?
曹文宣: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越来越多,不过各个地方不同。比如洞庭湖,有些外来鱼类和本土鱼类争抢食物,有些鱼卵与幼鱼也被外来入侵鱼类吃掉。外来鱼的种类已经很多,对当地鱼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小影响。外来鱼类入侵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现在长江水系发现了本属于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和鳇,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杂交鲟等鱼类。原因是这些鲟鱼大都没列入保护动物,有些人就在长江水系养殖,当有些网箱出现了问题,它们就跑出来进入了长江。最令我担忧的是,我们长江特有的达氏鲟同这些鲟鱼在一起可能会出现杂交,改变物种的遗传性质。
《瞭望东方周刊》:建设三峡工程时,曾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情况怎样?
曹文宣:三峡工程修建过程中,先是修建了一个“长江上游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来由于金沙江要修建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自然保护区进而调整到了向家坝以下,新增加了赤水河,一直到重庆的马桑河河口。2007年重庆想要修建小南海水电站,小南海到马桑河口有二十几公里,这里原来是实验区,进而马桑河口以下的江段也需要调整成保护区。中央基本同意这里的调整,具体由环保部划定界限,目前还没有划定。调整过程中,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没有调整。
仅在保护区的第一次调整中,国家就拨付了3.82亿元资金,贵州、云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