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指标中的氯仿、四氯化碳二项指标,从出厂水到管网水的水质对比变化率分别增加了47.91%和38.78%。从重点城市实测的高锰酸钾指数和亚硝酸盐两项指标的情况也表明,从出厂水到管网水的水质对比变化率也分别增加了52.4%和35.0%。这反应了管网中的水质有机污染物的增加和氯化作用的存在。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城市供水由于输配水管网中的种种原因,使管网中的水质受到一定的二次污染,水质较出厂水有一定的下降。
1.4 城市供水系统中为了满足居住区内最不利点的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城市供水二次加压系统中的调贮水池,水塔和水箱,常常是二次污染的一个重要部位,1997年的调查对这部份作了专题调查。调查资料表明:在这些贮水设备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35项指标的全年综合平均总合格率为93.92%,较出厂水降低了5.47个百分点,四项指标的全年平均综合合格率为83.81%,较出厂水降低了14.92个百分点,并且总大肠菌群已超标,游离余氯量已不达标。从水中有机污染项目也可看出,四氯化碳,高锰酸钾指数和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平均值已接近标准的临界值。高锰酸钾指数和亚硝酸盐的合格率仅为52.35%和51.46%。
所以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居住区二次加压供水的调贮水池,水塔和水箱中的二次污染情况更为严重。
1.5 1997年水质调查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的给水支管和用水点的水样进行了实测,并和部份城市卫生防疫站监测资料进行了汇总。汇总资料表明,在用水点处的水质,35项指标的全年综合平均总合格率和四项指标的全年综合平均合格率为90.95%和80.94%,较出厂水的水质对应下降了8.44个百分点和17.79个百分点。四项指标中总大肠菌群和游离余氯平均值已不符合标准要求,浊度和细菌总数平均值已接近临界指标值。反映有机污染物情况的氯仿和四氯化碳和出厂水相比较分别增加了96.20%和88.07%,高锰酸钾指数和亚硝酸盐两项指标和出厂水相比分别增加了139.80%和187.50%,平均值均已超标。
所以城市供水到居住小区支管和居民用水点处,水质已明显下降,多项指标的平均值已超标。
2.居住区饮用水质二次污染的原因
2.1 输配水管道内的腐蚀、沉淀及粘垢是造成管内二次污染的原因之一,而管内的腐蚀和结垢程度,又常常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2.1.1 在所有天然原水中几乎都含有钙镁离子,并且水中的重碳酸根离子易分解出CO2和碳酸根离子,这些钙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化合形成CaCO3和Mg(OH)2难溶于水而形成水垢沉渣。
2.1.2 水对金属管道内壁的侵蚀,造成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因而在腐蚀电位差的阳极部位使金属遭到损坏,金属失去电子,以铁离子状态转入水中, 留下多余的电子趋向阴极。在阴极形成氢离子放电,溶液在阴极失去氢离子(H+)离子达到足够数量时,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同OH-离子反应形成金属的低价氢氧化物,若低价氢氧化物Fe(OH)2被水中的溶解氧所氧化,变成高价氢氧化物Fe(OH)3,它沉积于管内使管道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氧化物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