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身体素质等情况,一味认为静脉输液用药比口服药物效果好、起效快,导致大量门诊患者使用注射类抗菌药物。
在刘皈阳看来,大众群体的不良用药习惯也是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我诊断、自购药品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家庭里都备有小药箱,绝大多数药品是在药店自行购买的抗菌药物,一有头痛脑热或喉痒咳嗽就自用抗菌药物,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抗菌药物。
“养殖业是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另一大重要根源,我国生产的抗菌药物有近一半用于养殖业,特别是在中小养殖户中,抗生素的滥用已登峰造极。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已被淘汰的抗生素,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动物。养殖业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困难,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物抗菌药物残留。”刘皈阳说。
病菌耐药
抗生素并非消炎药
日常生活中,民众一般把抗生素当做消炎药,认为服用对身体并无大碍。对此,刘皈阳指出,消炎药,是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或释放的药物,使炎症得以减轻至消退。消炎药是“俗称”,即医学上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直接针对炎症,是对症治疗;而抗菌药物针对导致炎症的细菌,抑制或杀灭病原菌,是对因治疗。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是指的抗菌药物。
“事实上,两者是不同的药物,所以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是大众用药的一大误区,抗生素仅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病毒引起的炎症、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刘皈阳强调。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使病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刘皈阳说,抗菌药物的滥用使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已经不能再有效控制感染了,如金葡菌对常用抗生素青霉素G的耐药率,在20世纪40年代仅1%,到上世纪末则上升至90%以上。其他临床所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也都已出现耐药菌株,不少致病菌还会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耐药性,即“多重耐药性”,致使某些严重感染者无药可治,在儿童中尤其严重。
以医院感染菌种的变化为例,1920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1960年,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1990年,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2000年至今,出现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目前发现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超级细菌”(一种带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这足以说明致病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蔓延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极有可能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
同时,还会导致菌群失调甚至引发二重感染。刘皈阳认为,广谱抗生素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抑制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扰乱了微生物生态系中种群或群落间相互的制约,破坏了微生态平衡,产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