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气候异常,是一种地形小气候的概念。”戴年华言语上退了一步。戴解释,今年的春旱,起因于鄱阳湖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概括地讲,总量丰富、年内变化明显、地区分布不均匀,是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的三大特征。
言下之意,鄱阳湖流域气候和水资源变化,并不是一个总量关系,而是一个分布问题,完全在人类的调控范围内。而其时较为普遍的舆论,是认为鄱阳湖的搁浅,与三峡大坝蓄水拉低长江下游水位息息相关。
“鄱阳湖是春旱,而三峡工程蓄水期在冬季。”江西省水文局书记谭国良接受观察团采访时称,春夏季三峡大坝不蓄水,有利于缓解下游春旱,预计“ 11月份全面恢复”。
“三峡秋冬蓄水、春夏发电,下游旱情将长期性的。”相对谭的小心回避,鄱阳湖水文局水沙室主任闵骞坚称,今春三峡工程对下游放水,并不足以缓解鄱阳湖区的旱情。
事实上,围绕鄱阳湖春旱搁浅,气候方面的解释,已掩盖不住各方对三峡的质疑。在九江湖口县鄱阳湖入江口处,采访团明显看到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江水清而湖水浊。闵骞介绍,江湖两色的反向变化,恰好始于三峡坝区截流,“江水流速减弱,沉沙泛清,引发淡水赤潮。”
同在这一入江口,观察团看到多处沙包堆砌矮墙,据了解,这是附近渔民自建的截流设施,抑制通江湖水外流之势。
江西省气候中心主任殷建敏是《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执笔人,殷介绍,在“十二五”规划中,工程性措施已成了解决鄱阳湖抗旱问题的主要手段。
至此,三峡大坝和鄱阳湖流域,客观上已形成上下游抢水态势,戴年华所言的“地形小气候”,在人类行为之下已倒果为因。
殷建敏称,通江湖水流失过快,将波及与洞庭湖、鄱阳湖相通的长江支流,导致鱼类洄游通道受阻,生物种群全面衰退,鄱阳湖流域一系列国家生态指标将全面失效。
“我们计划搞一个大坝,补偿三峡枯水期供应不足。”殷建敏透露,计划中的湖口水利枢纽工程,长约2800米,(闸门)高约12-16米,秋季蓄水16米,冬季蓄水12米,汛期全部打开,让鄱阳湖和长江联通,“防止鄱阳湖的水经由湖口汇入长江”。
在观察团看来,江西通过筑坝,把湖水拦在自己地盘的构想,实际上是用“三峡手段”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负面影响,或将激发人为干预水系生态新一波浪潮,使得整个长江流域,形成越来越多的“地形小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