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动物”舆论战的背后
和鄱阳湖遇到的情况一样,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升温同样成为观察团接触到的影响物种演化的重要概念,但随着调研深入,此概念明显带有人为渲染色彩。
8月1日至8月7日,观察团启动“志蓝行动”第二站,沿着大熊猫繁育、迁徙以及觅食路线,先后造访处邛崃山山系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岷山山系的广元市唐家河保护区、绵阳市王朗、余家山保护区,以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保护大熊猫,目标不是一个动物种类的保护,牵涉到中国整个生态体系的保护。”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降初称,大熊猫就像一把伞杆,保住它的栖息地,就保住其他物种,进而保住人类的自然生存源头,“我们把这种引发广泛关注的明星物种,叫做伞物种或旗舰物种”。
四川盆地是中国原生态林水资源最为完整的区域,为世上罕见的古老生物群落避难所,因此,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其定位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此间逻辑在于,如果坐实大熊猫栖息地变迁态势,则预示中国西南生态源头发生异变,可据此争取国家财政的“蛋糕切块”。
在动物遇见率号称超过90%的唐家河保护区,观察团8月3日、4日日夜监测,仅看到野鸡、果子狸等零星动物;时值八月开花时节,但山涧沿边枯黄草木随处可见,野花依稀,仅是星点点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林相。
观察团这一直观印象,被本报低碳周刊予以刊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高度关注,责成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管理处仇剑透露,观察团所在数天阴雨连绵,影响了动物监测,此后有关部门搞了三次现场监测,12月初降初副厅长刚刚带队回来,总的说来,唐家河依然保持较高的“遇见率”。
“气温抬升确有征兆。”王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仕伟称,保护区所在的平武县,熊猫栖息地达2700平方公里,占据全县总面积一半,得益于多年退耕还林的结果,不过当地熊猫遇见率确在减少,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王朗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呈低海拔向高海拔转移之势。
然而,这种气候说辞,很快就演化成为区域间国家项目争抢态势。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表示,此前他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委托做了一次调研,发现四川省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南段及甘肃省南部的大熊猫有向西向北迁徙的个例,很快被一些省份作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大熊猫北迁主因”佐证之一,直接牵涉到西部数省近两年围绕中央生态基金的博弈。
“大熊猫向西、向北迁徙,我说的是‘可能出现’。”马振峰颇感委屈,“迁移是个案,不是群体性的活动,还需要获取更多更具针对性的资料。”
四川省气象局根据省内34个气象台站有气象记录,推出《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区划研究》,证实近50年间,大熊猫栖息地气温、降水确实存在某种趋势。
一个是年平均气温增暖趋势, 该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加剧,其中凉山山系最为明显,温度上升了0.9℃;另一个是栖息地相对湿度下降趋势,50年间年变动幅度在5%-9%,其中凉山分布区递减速率最大,为0.0483%/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