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镉和高浓度铅污染带。其底泥含镉量最高值达359.8克/千克,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定值的1800倍,底泥含铅量最高值达1827.6克/千克,超标52倍。
更让人惊心的是,霞湾港只是湘江流域诸多重点排污口的一个,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等区域是重点排污点,这些地方化工、冶炼、采矿企业密布,湘江遭灾“矿毒”污染有上百年历史。
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总体水质自上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十五”规划实施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砒霜)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湘江枯水期的5个月,“长株潭”河段镉浓度严重超标。
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受到“矿毒”及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达28000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湖南14个市、州中,有8个处在湘江流域,超过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湘江因此成为全国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湘江之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拯救母亲河”的呼声也喊了多年。
湖南大学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罗胜联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湘江霞湾港底泥浅处有2米,深处超过4米。另外,就算将这5万立方米挖出来,如果找不到地方填埋,今后还将造成二次污染。
实际上,包括株洲霞湾港底泥治理、湘潭竹埠港企业搬迁等项目在内,湖南已逐步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这一《方案》在2011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复。
这一《方案》提出了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三大重点任务,具体的指标是“经过治理,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削减70%左右。”
不过,无论是工业污染源控制还是历史遗留污染治理,湖南各地推进的速度都极为缓慢。
霞湾港底泥治理场地的项目牌显示,此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原计划于2012年4月份结束,预算的费用达2亿元。但到现在,治理场地的底泥堆积如山,设备还在喷漆。
数千亿治理费用重压地方
按照前述《方案》要求,要想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先要污制污染源,再对历史遗留的污染进行整治。
因此,当地政府在动员重点污染区内企业进行搬迁,或是直接关停。而这一项工作同样遇到较大阻力。比如湘潭岳塘区竹埠港是老化工基地,当地政府计划将这一区域内的26家企业全部搬离,但现实的状况是“基本搬不动”。
“我有100多亩土地,还有这么多厂房和设备,政府怎么补?”湘潭市正潭有色金属公司负责人傅正潭说,这些都合法的私有财产,政府不能说拆就拆,说搬就搬得走。
当地另一家化工企业主说,搬迁一家企业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每一步都需要大量资金。首先是搬到哪儿去的问题,搬到哪里都会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