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污染,防污需要额外的投入;再就是怎么搬的问题,搬一部分还是全部搬,企业搬迁补偿及误工、误时怎么算,政府给多少钱;最后企业再建设及生态修复、改造费用,怎么投?
这位企业负责人说,竹埠港搬迁也要花费几百亿元。“就我一家企业,怎么算都需要七八亿元,”还有费用更高的企业,比如“湘潭电化”。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难按照湘潭市设置“到2013年底以前”的时间表搬完。
而湘潭电化集团(控股湘潭电化,002125.SZ)办公室负责人谢军恒向记者证实,公司搬迁的费用高达18亿元,这并不包括新厂投建、现有场地改造成物流园的费用。
汇集到株洲市“两型办”的数据显示,在清水塘区域,聚集了180多家类似的冶炼、化工企业。株洲需要关停、搬迁的企业多达175家,需要补偿资金25亿元。
此外,株洲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的总费用高达432亿元,而该市2011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刚破百亿元,难以承受“污染治理”费用之重。
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自去年底拆解设备后,政府答应补偿的100万元还不见踪影。
事实上,治理费用问题已在前述《方案》中作了安排:规划项目为927个,总投资595亿元,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展望至2020年,力求通过5~10年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不过,到今年6月底湖南下发上述《方案》的《工作方案》(2012~2015)时,设定的铅、镉等重金属排放目标任务下调为“在2008年的基础上削减50%”,规划项目降为856个,总投资降至505亿元。
根据上述《工作方案》,湖南在资金投入方面进行了分解。政府投入为主的项目共225个、298亿元,企业投入为主的项目共631个、207亿元。
资金筹借的途径是,“争取国家支持131亿元,省级投入97亿元,各市县政府投入105亿元,企业自筹165亿元。”除政府解决部分资金外,企业成为治污项目投入的主体。
为缓解污染治理及产业升级的资金压力,株洲、湘潭等地相继成立“两型社会产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资金筹措等工作。比如,湘潭市两型社会产业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总额为100亿元。
即便是分解任务或是“融资”,湖南各地亦很难按“目标任务”实施。比如,株洲自去年底启动了霞湾港底泥治理及工厂搬迁、关停等工作,但这些工作进展速度极为缓慢。补偿方案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湘潭竹埠港的企业也在观望之中。
株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部门官员说,现在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还只是“污染控制”这一层面,真正的后期治理需要更大的投入,没有3000亿元、5000亿元很难做好。
“两型社会”建设遭遇GDP困局
为解治污资金之困,湖南省已要求各级政府多渠道投入资金,包括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依据现有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债券及出让土地等方式。
有知情者说,对于当地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