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之为“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除了“三级监测”制度,供水企业的主管单位住建部每年还会进行一次省级交错检查。樊康平介绍说:“为了以示公正,县级以上全部城市进行交叉监测,比如A省监测B省,B省监测C省,A、B省不能互派。”
但作为主管单位,住建部同样是利益相关方。
2009年,全国水厂普查数据并未公开。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曾透露,2009年全国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厂中有1000余家出厂水质不合格,引发了公众普遍关注。
随后,该机构主任邵益生称,2009年水质普查合格率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水质达标率为83%。
最后的关卡是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县都有各级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两次的水质全分析。”曾多次参与此项工作的白康介绍说,作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为最客观公正的检测方。
但据白康介绍,监测结果并非公开,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门,“政府说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并非真正身处“局外”。据白康了解,除中国疾控中心外,各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并非由卫生部下拨,而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既管着水厂,又管着疾控中心,它会不会有顾虑?尤其是监测结果不乐观的时候”?白康说,从未见过有监测报告说某地水质不好。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无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会成为利益中转站,把水厂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条船上。
多年来,业内专家都在积极呼吁“第三方检测”。“不是监察测量,而是检查测量。”在水质检测实验室工作的赵飞虹解释说,“由中立的实验室承担检测任务,政府、水厂、公众都可以拿样本到这里检测,实验室只是技术部门,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现实是,“我们实验室可以检测,但结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为我们不是国家授权的权威机构。”赵飞虹对此很无奈。
获得国家授权并不难,樊康平介绍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资质认证就可以。”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全国获得授权的实验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务集团。”刘睿称。
管网老化影响水质
供水管网如同四通八达的城市血脉,将自来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宋兰合曾公开表示,住建部(编者注:应为建设部。1988年,建设部设立;2008年,“建设部”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不符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低质管网共计占比约70%。
管网老化首先会导致泄漏。白康说:“北京市的漏水率都在20%左右,别的地方应该更多。”更严重的是,管网老化导致二次污染事件频发。
以北京为例,在水资源极度紧张的现实压力下,北京不得不从多地调配水源。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布的信息,目前北京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