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食物水。即来自固化或半固化食物中含有的水。如米饭中含水量在60%左右;蔬菜、水果中含水量常在80%~90%,甚至更多。每天随食物进入人体的水分约为1000mL,占人体水分总来源的30%~40%。食物水中,有的水分以结晶水形式存在,有一部分是以结合水形式存在,都可以被人体吸收。
3.代谢水。即来自体内生物氧化或代谢过程所产生的水,主要为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同时所产生的水。人体从每天的食物中产生的代谢水约300mL,占人体水分总来源的10%左右。每100克营养物在体内的产水量为:糖类60mL,蛋白质41mL,脂肪107mL。但是这后两项在氧化过程中还要消耗一部分水。当体内缺乏水分时,代谢水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新陈代谢排泄废物所需要最低限量的水。
可以看出,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主要应从饮水获得,其次是从食物中获得。当摄入充足的水后,首先保证了把代谢废物、食物残渣等通过粪便、尿液、汗液等排出体外,其余的水才可用于维持生命和健康,使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呈现良好状态。这样才可保证供给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同时又能够溶解废物,消除毒素,进而增进内脏功能,皮肤也会得以滋润、光滑。
使机体中始终充有2500mL左右的动态水,是正常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因为饮水过少,体内水代谢将失去平衡,会出现水的“赤字”,使细胞处于失水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血液黏度升高,不利于废料和毒害物的排泄;若长期过多饮水,则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冲淡血液,使全身细胞的氧交换受到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水的出入量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这是由于神经、激素及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参加了调节的结果。
1.神经调节作用。口喝思饮是体内缺少水分的信号,排尿是体内水分过多及代谢的结果。口喝与排尿都受神系统的调节。
2.激素调节作用。体内某些激素(如垂体生长素、促甲状腺激素)具有利尿作用,另一些激素(如增血压素)则有抗利尿作用。某些皮质激素也能促进血液水分的增加。
3.化学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食物成分与机体水平衡的关系上。有的离子能促进水在组织内的蓄积,有的则可促进排尿。例如钠可促进水在体内的蓄积,因此水肿病人不宜多进食盐;钾和钙能促进水分由体内排出,所以多吃水果、巴铃薯、甘薯等富含钾、钙的食品可以利尿,即与此有关。另外,通常认为每同化1克糖类时,可在体内积蓄3克水。因此摄取富有糖类食物的幼儿,体重虽然显著增加,但因蓄积大量水分,因而体质松软。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有保持血液水分的作用。脂肪不但能促进水的积蓄,还会迅速引起水的负平衡。某些物质如咖啡碱,也有利尿作用。
人体水缺乏的后果
水在机体内的存在形式包括两部分,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前者占体重的20%,后者占体重的40%~50%。总体液的百分含量超过或低于此范围时,都会发生生理改变。机体自身为了在较小限度内调节体液,而具备许多机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大脑下丘脑的神经中枢,通过肾脏控制口渴和排尿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