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日前,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执行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的具体部署。那么如何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水和谐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姜文来提出了建设利水型社会。中国水利报记者(刘艳飞)就此对姜文来进行了采访。
1.建设利水型社会的背景
建设水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水利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全社会水利用者和享受者应尽的责任。面对我国水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建设利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利水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利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从水的视角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现代水利周刊:您的“建设利水型社会是实现人水和谐重要途径”的观点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来的?
姜文来: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也是最伟大、最神奇的天赐资源。没有水,就没有多彩多姿的世界,也就没有生命的孕育和人类的繁衍。水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文明。同样一些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文明也因为水的消亡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水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水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对象。同时,人类对水的控制利用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开发利用方式也多种多样,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水和谐双赢的格局。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充分利用水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水生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瓶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出现了水短缺和水开发的恶性循环,越短缺越开发,越开发越短缺。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大量占用生态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本身生存也受到不同程度威胁。
二是水污染加剧。人类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缺乏对水资源有效保护,导致水质恶化,全国50%以上的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局部地区污水横流,污染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三是水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河流断流,湖泊消失,河道被人为地裁弯取直。我们身边的水不再清澈甘甜,湖泊里鱼也消失了,水井越打越深。水“生病”了,威胁众多依水而居的生命。
回顾对待水的历史,我们一直是强者,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索取远远大于回报,不知不觉地对水造成了极大伤害,甚至让部分水失去了“生命”。因此,与水和平相处成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如果不能与水和谐相处,我们将会像古巴比伦王国、楼兰古国那样与水一起消失。我们必须转变重视水利、忽略利水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水利与利水协同发展战略,在充分利用水利的同时保护水,是我们突破水“瓶颈”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