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构建“利水”技术支撑体系。利水需要一定技术支撑体系才能实现,对目前我国相关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构建利水技术保障体系。首先建立利水型社会标准体系,确立利水型社会指标,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其次依据利水型社会标准要求,调整不符合要求的标准适应利水型社会建设需求;再次建立利水型社会监测体系,及时找出问题进行改进,实现利水型社会目标;还要绿化水利行为,即建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过程中保护环境且节约高效利用的行为和文化”体系;最后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采取相应措施,将对水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是构建利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现有涉水相关法律进行系统梳理,对不适应利水的一些法规进行调整,特别是制订利水型社会建设相应政策法规,包括奖惩机制和补偿机制。对于利水型社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组织,给予适当奖励,吸引更多的人为之做贡献;对于阻碍甚至破坏利水型社会建设的个人或者单位组织,给予适当惩罚,使之回归利水型社会建设队伍,共同为利水型社会建设出力。同时,正确处理利水相关各方利益,对受损者给予适当补偿,建立人与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四是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利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尽可能少用水资源,才能有更多的水资源在河中流淌,减少污水排放。这是建设利水型社会重要途径,必须扎实推进。
3.与建设利水型社会目标的差距
利水型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全社会将在观念上形成爱护水、保护水的价值观,在行为上不对水造成伤害,人与水的和谐将达到一个新境界。水利与利水美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水与人类的共同福音。因此,需要树立利水型社会价值观,建立与低水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技术体系
现代水利周刊:根据您上述提到的利水型社会建设内容和目标,您认为当前水利工作与之还有哪些差距?
姜文来:利水型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全社会将在观念上形成爱护水、保护水的价值观,在行为上不对水造成伤害,人与水的和谐将达到一个新境界。水利与利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水与人类的共同福音。
目前,我们距离利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念上,利水型社会价值观还没确立。目前,一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水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甚至有的建设项目很少顾及对水的伤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不断确立和强化利水的价值观,抛弃水利发展不顾水生态的掠夺性开发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与低水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用最少的水资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低水经济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和减少水资源消耗“三协调”。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与水资源现状并不适应,与低水经济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经济发展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农业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其他行业同样存在不同程度差距。建立低水经济技术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空间,需要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