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累积性水生态影响仍在持续发酵。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伴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持续积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将由量变到质变,造成重大的水生态问题,威胁人类生存。例如,地下水水位下降就是一个对水伤害逐步累积的过程,地下水水位下降后还会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水的损害,才能促进利水型社会建设。
四是绿色水利发展行为尚不普遍。绿色水利是对水利发展过程中不利于水健康的行为进行修正,强调在水开发利用废弃过程中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的健康。目前,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绿色水利行为还没有普及和扩散,特别是对目前我国水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没有清晰认识,对建立绿色水利发展模式还没有达成共识,“绿化”水利任重而道远。
4.建设利水型社会要做的工作
利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实施“水利”与“利水”协同发展战略,开展利水型社会研究,推进利水型社会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有利于利水型社会建设的工程和实践
现代水利周刊:建设利水型社会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姜文来:利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结合我国水利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建设利水型社会还要做许多工作。目前,按照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应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实施“水利”与“利水”协同发展战略。水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源和环境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益于水利发展,没有水利发展,人类就没有幸福家园。未来,水利发展仍然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水利发展需要不断上台阶,其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那种只想“利水”而不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因此,在水利发展过程中进行“利水”,在“利水”建设中发展水利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必然抉择。这需要我们对水健康造成损害的项目进行梳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对水的损害降到最低,实现“水利”与“利水”的同步实施,创造“双赢”格局。
第二,开展利水型社会研究。利水型社会是在我国水受到严重伤害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还未受到学术界、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其与节水型社会、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等相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深入研究利水型社会理论、利水型社会思想演变和历史实践历程、利水型社会目标、利水型社会实现途径、利水型社会支撑、利水型社会监测、利水型社会建设相应法规政策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现实问题。开展利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深入分析利水型社会建设存在问题、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建设利水型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适时推进相关研究工作,有利于利水型社会的推进。
第三,推进利水型社会文化建设。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灿烂的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激发中华儿女奋进、创新。随着水利的发展以及利水型社会逐步被认识,利水型社会文化建设也将渐渐融入水文化中。在水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利水型社会文化将成为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有意识、有步骤地推进利水型社会文化建设,将利水行为渐渐演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习惯,对水资源保护和水利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