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利周刊: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您是如何理解水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的?
姜文来: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报告。经过5年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一部分进行阐述,着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就是指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核心是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新文化伦理形态。水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水的态度决定了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水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水利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全社会水利用者和享受者应尽的责任。面对我国水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建设利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利水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水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从水的视角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利水型社会》一书,对水资源及其生态问题进行了生动描述,阐述了低水经济、绿色水利和利水型社会建设理念,期待全社会树立利水的理念,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建立利水型社会,善待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建设利水型社会的内容
利水型社会就是对水友好型社会,无论是直接开发利用水,还是从事涉水活动,将爱护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友好,维护水的健康,将人类对水的伤害降到最低,包括构筑“利水”价值观、构建“利水”技术支撑体系、构建利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内容
现代水利周刊: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利水”?
姜文来:人要与水和谐相处,不仅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与水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智慧的高度结晶。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人与水和谐的社会。人类要实现与水和谐一定要改变只顾眼前利益、只注重向水索取而缺乏对水回报的开发利用模式,要向水利与利水并重转变。
“利水”从表面上来看只是“水利”两个字排列顺序的改变,但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利是人类充分利用水的功能为自己服务,利水则是人的行为对水的“健康”不造成伤害。利水型社会就是对水友好型社会,无论是直接开发利用水,还是从事涉水活动,将爱护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友好,维护水的健康,将人类对水的伤害降到最低。利水型社会建设是水保护的利器,能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代水利周刊:利水型社会建设应包括哪些内容?
姜文来:利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利水型社会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社会构筑“利水”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利水的理念,将利水作为行动和思考的基础,把利水的思想贯彻到每个人思维中,使其变成一种习惯,自觉地规范人的行为。在项目建设或行为有可能对水造成伤害时,要对其伤害进行科学评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伤害降到最低;特别是与水有关的决策者,在进行项目建设或者规划论证时,要将利水纳入决策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