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的中国,水利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已经成了天然的“敌人”。2013年有关“长江生态系统崩溃”的问题,再次引发了这种对峙。
长江,作为中国和亚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而对长江的开发也在近年达到高峰---除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它还直接体现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级开发问题上。
《瞭望东方周刊》日前就长江生态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他是目前中国资历最老的长江生态系统专家之一,也是长江10年休渔的主要提倡者。这一政策被认为是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
曹文宣在此次专访中列举了近年来为保护长江生态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但他评价“效果都不是很大”,具体表现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绝灭”,另一种一级保护动物白鲟已经10年不见踪影。
此外,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急剧减少:从2006年的1800头减少到2012年的1040头,濒危程度加剧。
在他看来,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乃是解决长江生态问题的真正要点。
江湖关系受极大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有一种说法,就是长江生态系统已濒临崩溃,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曹文宣:现在长江水系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前影响生态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酷渔滥捕,“迷魂阵”、电捕等渔具渔法对鱼类资源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海洋中的“绝户网”。其他因素还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江湖阻隔、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等。大坝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不可逆的,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将对长江生态系统产生叠加影响,它未来对长江的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影响,现在还不能预见。
1989年写三峡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时候,我们就预测,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将导致长江水温、洪水过程等水文特征改变。“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繁殖期将会延后,其产卵期由原来的4月底5月初推迟到了现在的5月下旬;中华鲟原来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开始产卵,现在已经推迟到了11月下旬。
产卵时间延后,水中浮游生物、水草等鱼类饵料都会发生变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对鱼苗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对物种的延续不利,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以金沙江为例,现在呈梯级开发态势,下游溪洛渡等4个水电站都是很高的大坝,有的高达200多米。金沙江上游规划了13个水电站,中游已经建成、规划中、在建的水电站共有10个。
受东亚季风的影响,长江上游丰水期、枯水期的径流量差异很大,有些河谷地区水位差达20余米。上游水电站梯级开发的形式,改变了河流水域生态。河水由激流变成缓流,改变水流的流速、流态等水文特征的同时,也改变了径流的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了该流域特有鱼类的生存。
具体来说,长江上游有很多鱼类都适宜在急流环境中生活,这些鱼类在不深的河滩里以吃底栖生物为食。大坝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