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规划计划科也在与深圳、惠州联动,完善石马河调污方案,包括提高调污量,改善调污路径,并计划将橡胶坝改成水闸,精确调度速度和水位,尽量减少污水排入东江。
而供水管理科也有个设想,即建立上游水厂的互联互通,实现原水灵活调配,克服排洪排涝期从东江取水的限制。此外将供水水厂进行再布局,不要沿着东江一字排开,在中部建设水厂。
在水库治理方面,东莞目前已确定了包括雁田水库、同沙水库、松木山水库等在内的28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型),在水库周边划定水源保护区。按照“十二五”规划,将完成其中20座重要水库的水源区保护区划定工作。目前,参与东江联网的水库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整,现已上报给东莞市政府批复,为解决水库水质和联网后的水库保护问题提前做好上层谋划。
已投百亿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近五年东江水质指标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水污染的保护和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一劳永逸。
2012年,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规划已得到省水利厅批复,将建11个子工程,工程投资预计8多亿元。目前,东莞已从11个子工程里先选取了3个效益比较明显的工程进行先行先试。作为一期先行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石马河河口拦污节制闸、扩建调污箱涵、重建建塘反虹涵及拆除橡胶坝等。一期的可研工程的设计工作已经开始。
同时,《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也在去年11月底颁布将实施。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计划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指粤环〔2011〕14号文划定的环境功能区水体),石马河、挂影洲围主干河涌水质基本达到IV类;2020年则基本消除主要内河涌黑臭现象。
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是不少城市在截污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截污管网。截污主干管网和截污次支管网将触角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收集污水,再将其全部汇往终端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相关处理,因此,它的覆盖率关乎污水处理厂的效能能否发挥到最大水平。不被截污管网覆盖的地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经过地下管道或偷排进入河流,将造成严重污染。
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除市区石鼓厂、塘厦白泥湖厂、凤岗虾公潭厂3家由政府投资运营外,其余34家以BOT模式建设运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乡全覆盖。
截污管网规划投资规模约74亿元,长约860公里的截污主干管已建成842公里,其中480多公里管道通水,基本覆盖全市各镇街、园区,设计污水收集能力约255万吨/日。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正积极推进,大市区已建配套管网350公里,其他各镇街次支管网已建成约65公里。
随着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的陆续建成和运行,东莞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提高,由2010年的196.5万吨/日提高到2012年的258.5万吨/日,占全省日处理能力的12.3%;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削减量逐年增加,其中化学需氧量(COD)年削减量由2010年的7.68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0.09万吨;氨氮年削减量由2010年1.08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18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