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市民爱惜水资源
此外,公众在治水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在去年12月举行的污水处理费听证会上,市物价局副局长陈志超曾说,工业污水有害物质多、危害大,应该实行高收费。但平常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的污染物含量比处理过的企业污水更多,某种程度上处理成本更高。
因此,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都要老生常谈提一句“爱水、护水,人人有责”。
去年8月,东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市政府成立由市长袁宝成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协调重大问题。同时建立公众对水生态环境意见和建议的反映渠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活动。
而此次试点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落实监管措施,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维护河库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满足居民基本水资源需求基础上,突出重点,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水乡地区水生态修复。
在上述基础上,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结合东莞水资源特点、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注重体现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在水系连通、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观念、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借此契机,东莞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的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水投融资等手段来落实资金保障,保证全东莞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记者手记
治水需考量
“经济”与“绿色”
较早前,东莞“南方民间智库成员”成员肖功俊曾撰文指出:几十年前,东莞纵横交错的各类河涌,曾经是农村游泳比赛的场所,并培育了一批运动健将。可现在,每条河涌非黑即臭,不要说游泳,恐怕你连“湿脚”的勇气也没有。
这种夹杂着辛酸、调侃和不满意味的措词,所折射出来的,恰恰是肖功俊对治水的深切关注,以及东莞水质污染的触目惊心。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屡屡创下多种发展的奇迹。如在全国率先引进外商投资,建立加工贸易基地,“一镇一品”等模式均为外界称道。然而,经过30年快速发展之后,原来那种粗放式的东莞发展模式,已然难以为继。在新一轮的征途上,东莞亟需在城市环境和文化等多方面加以提升,以期对更高产业,更高层次人才形成新一轮吸引和凝聚。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味追求GDP和招商模式中反思:如果在“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两者中取得平衡点。
值和我们期待的是,敢为人先的东莞人,拥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底气。
东莞的优势在于传统制造业,“世界工厂”的美誉让东莞领跑国内同梯队的地级市。但不争的事实也显而易见,30年来,东莞的迅猛发展,大多借力于外来工群集的“人口红利”。正由于此,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上,东莞除了进行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以引进更高层次的优质企业外,还可以对原有的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污染品和污水的净化功能。而发展后者比前者要来得更容易和阻力更小。
|